昨天
清华大学哲学系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处于成长中的年轻学科系。1925年,原有的清华学堂成立大学部,正式成为一所现代型的综合性大学。同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聘请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四位国学大师,开创了中国现代大学人文学术研究的卓越典范。国学院成立伊始,王国维先生便力主将哲学从传统“经学”中分离出来,筹建独立的哲学系,次年正式宣告清华哲学系的诞生,她同兄弟的北京大学哲学系一起被称作现代中国两个最早的大学哲学系。
建立之初的清华大学哲学系仅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这就是清华哲学系的开创者金岳霖先生和他的开门弟子沈有鼎先生。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又留学英国而后归来的金岳霖先生是现代中国逻辑学学科的开山鼻祖,而沈有鼎先生则成为20世纪中国蜚声海内外的著名逻辑学家之一。192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已近五年的冯友兰先生接任清华哲学系主任,邓以蛰、张申府、林宰平、沈有鼎、贺麟、潘怀素、张岱年等先生随后相继加入,清华哲学系蔚然成势。1934年,冯友兰先生两卷本《中国哲学史》出齐,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典范之作;1936年,金岳霖先生发表《逻辑》,奠定了现代逻辑学学科建设的基础;1937年,张岱年先生完成了《中国哲学大纲》,在现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领域首创了“问题解析体”的著述法。清华哲学系建系初期,创造了具有学科奠基意义的功绩。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南迁,合并为西南联大,直至1946年抗日战争彻底胜利后才回迁北京。西南联大期间,金岳霖先生出版了其代表作《论道》;冯友兰先生则完成了他具有哲学体系化理论意义的“贞元六书”;贺麟先生不仅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儒学复兴的重要文章,而且组织发起了外国哲学名著翻译事业。时世艰难,然而清华哲人却成就了非凡的学术事业和哲学理论,成为20世纪中国哲学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1946—1952年的六年间,清华大学经历了从解放到新中国成立的历史巨变,清华哲学系先后在冯友兰、王宪钧(代主任)、金岳霖三位先生的领导下不断壮大,成为“清华学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清华哲学系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哲学人才,而且在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等方面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张岱年先生完成其重要著作《天人五论》;以张申府先生为代表的清华哲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式引入大学课程体系,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出了重大贡献。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哲学系被整体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构成北大哲学系的中坚。
回首仰望,清华大学哲学系如同众星拱耀,闪烁高天;先辈们开荆辟莽,策马先鞭,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我们有理由说,清华哲学系的昨天构成了中国哲学创业史中华丽的一章,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金岳霖 冯友兰 张岱年 邓以蛰 贺麟
今天
1999年,清华大学在重新规划其“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大学发展蓝图时,着手筹谋重建哲学系。一年后,清华哲学系伴随着21世纪初春的新绿破土而生,艰难却坚定地迈开了新一轮创业的步伐。短短十年间,清华哲学系从一个只有几个人的创业小组,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学科齐备、体制规整、基础夯实、特色突出、广结善缘、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虽然历尽艰辛困苦,但是,在学校和学院的正确领导与强力支持下,在全系师生齐心协力的共同奋斗下,清华哲学系终于初具规模,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按照清华大学的总体发展思路,目前清华哲学学科的改革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一所一中心的三维体制结构,即以哲学系为主干、以科技所为特色、以“清华大学道德与宗教研究中心”为学术平台的哲学学科体系。迄今为止,哲学系已经拥有教师22人(不包括新近校内调出支援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4位教授和1位副教授、1位讲师),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4人,平均年龄45岁左右;全系教师8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25%的教师获国外知名大学的博士学位;全系教师均有一年以上出国访学的经历,其中,在美国哈佛大学进修访学的教师占半数以上。
哲学系2000年建系伊始即开始建立二级学科硕士点,2002年开始建立二级学科博士点,2003年开始招收专业本科生,2004年同科技所一起建立清华大学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其时,哲学博士后流动站和经济学博士后流动站是清华大学首批两个文科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年底,建立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2005年5月教育部正式公布)。至此,复建后的清华大学哲学系仅仅用了四年多的时间便完成了从专业本科到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全部目标,比原计划提前近四年的时间,被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哲学学部委员、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郭湛赞誉为中国哲学学科建设史上的一个“奇迹”。十年来,哲学系共培养哲学硕士、博士100多名,全部就业状况超过预期,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来看,我系博士的就业表现均非常优秀。
近十年来,哲学系的教师先后承担省部级和国家级科研项目100多项,在申请立项的数量和中标比例上都居全国高校前列。其中,2005年,以我系为主体的学术团队获得“985工程”二期国家重大知识创新基地项目一项;2008年,我系成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之《伦理学》教材编写项目首席专家兼召集人单位;2009年,我系陈来教授被推选为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万俊人教授被推选为中国伦理学会会长;十年来,我系教师共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卷),教材十余部,译著50多部(卷),其中,王晓朝教授独立完成《柏拉图全集》的翻译(已出版),最近又独立完成《西塞罗全集》的翻译(出版中);全系教师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超过千篇,其中,我系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等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比例也居全国前列。
本着争创世界一流的志向,哲学系从复建之初便开始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先后同欧美十多所著名大学(如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剑桥大学、鲁汶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和日本、韩国、印度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多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和学术科研基金会建立了良好的学术科研合作关系,不仅向上述大学和科研机构派出多人次的教师访学,还派出多人次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进修访学,仅2009年一年,我系同一年级10位博士生便有6人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前往哈佛等著名高校进修。十年间,我系先后组织召开十多次高水平的国际学术会议,特别是其中的三次国际政治哲学学术研讨会,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反响。
今天的清华哲学系已经成功地续接了先辈们开创的清华哲学学统和哲学事业,以坚强的心力和辛勤的汗水续写无愧于先贤志业的新篇章。尽管我们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或者遗憾,但以学术天职和学术良知的名义,今天的清华哲人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已然站上了前人的肩膀,并攀上了新的阶梯,眼前,彩云漫卷,曙光初绽。
明天
展望明天,清华哲学的前景将会更加美好。我们的信心源于我们伟大的时代和日益强盛的祖国,源于正朝着“世界一流”目标阔步迈进的清华大学这一生机勃勃的大学母体,源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精神”和坚定秉承这一精神志向、奋发图强的新清华哲学共同体,源于清华哲人同国内外哲学同道深厚善良的学术友谊,以及基于这一友谊所能合理期待的道义支持。然而,信心仅仅是我们追寻理想的精神动力,更高的目标随着眼前的路向前伸展。哲学系全体师生将以系庆为新的起点,精心筹划未来,为把清华哲学系建设成更高、更强、更好的学科系,为早日实现把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宏伟目标,作出新贡献,创造新业绩!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