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30年代,欧莱雅集团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在美国,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据此,欧莱雅集团首次提出了“口红效应”这一概念。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但是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在一些大的消费计划搁浅的时候,消费者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口红属于比较廉价的商品,遂成为消费目标之一;同时,在经济不景气时期,随着失业率上升,男女约会的次数开始增多,女孩子更加注重打扮,于是对口红的需求就增加了。
“口红”商品除了本身的实用价值外,通常还具有心理安慰作用,可以缓解人们在经济危机中猛增的生活压力。当然,这种商品本身的价格要足够低,使处于经济危机下的人们有能力消费。明显具有这种性质的商品主要有低端的化妆品、电影等消费品。
经济危机中“口红”商品备受青睐
消费者行为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消费者的主观态度,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偏好程度;二是消费者的客观能力,即以消费者的收入水平购买一定价格的商品或者商品组合的能力。人们从消费商品和服务中获得的满足感被称为效用。效用是一种主观衡量,在不同的环境下,人们的偏好会变化,同一种商品对消费者的效用可能会发生改变。
经济繁荣时期,消费者的收入保持在一定水平,购买力较高。此时的消费者更加偏好高档商品和奢侈品,因为这些商品在满足消费者实际需求的同时,与廉价商品相比,能使消费者从中获得高得多的满足感。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会更加关心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相对财富状况(即攀比效应),购买高档品和奢侈品在某种意义上有助于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从而使人们得到极大的满足。
经济危机爆发后,人们的收入水平下降,消费者的客观能力降低,但是主观态度的改变具有滞后性,即消费欲望仍然保持在一定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没有能力去购买大批奢侈品,于是便调整自己的消费组合,转而购买更多的廉价商品。在选择商品组合的时候,消费者更加倾向于具有心理安慰作用的廉价品,以此来提升自己的效用水平。“口红”商品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功能,所以在经济不景气时期获得青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