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对整个近代中国学术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自1899年甲骨文发现迄今已有110年,经过几代学者的努力,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国际性学科。
甲骨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即草创时期、发展时期、缓慢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和深入发展时期。
1899年至1928年:草创时期
甲骨文发现之后,甲骨身价激增,安阳小屯村民开始挖掘,这一时期也称“盗掘时期”。挖出的甲骨大多被古董商收购,售于收藏者,部分流失海外。
1903年,第一部甲骨著录书《铁云藏龟》出版,甲骨文从古董转变成可资研究的资料,从“古董时期”进入“金石时期”。此后,《殷虚书契》、《殷虚书契精华》、《戬寿堂所藏殷虚文字》、《殷墟卜辞》等著录书出版,大批甲骨文资料得以公布。
随着甲骨资料的公布,最基础的文字考释取得了巨大成就。1904年,孙诒让撰成第一部甲骨文字考释专书《契文举例》,首开释文先河。1914年,罗振玉写成《殷虚书契考释》,使甲骨卜辞基本可以通读。另外叶玉森《殷契钩沉》等考释文字专书先后出版,促进了甲骨学的发展。
甲骨文被用于商史研究,极大促进了古史研究的进步,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商先公先王考》及《续考》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确立了商王朝的世系。甲骨文从 “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
这一时期甲骨学研究的主要力量集中于资料整理和文字考释方面,商史研究所占比例较小,但意义重大,对于确立甲骨文的学术地位具有重要作用。本时期甲骨学的前进以罗振玉、王国维贡献最大,故称“罗王之学”。这一时期甲骨学已经初具规模,但总体的研究方法依然未完全突破传统学术的模式。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