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百年赫梯学 千年赫梯史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13 17:1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18、19世纪,伴随着欧洲人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活动,西欧各国逐渐兴起了一股探险热潮,越来越多的探险者沿着殖民者的扩张路线深入世界各地。他们在这些地区展开大规模的探险活动,随即转为科学的考古和探险活动。大批奇珍异宝运到欧洲各国,充实了欧美各大著名博物馆的馆藏。在欧洲人的推动下,一批新兴学科诞生了。18世纪末,拿破仑的远征活动催生了埃及学。1822年,法国人商坡良成功破译罗塞塔石碑上的埃及象形文字,标志着埃及学诞生。1850年代,以英国人罗林森为代表的欧洲学者成功破译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发现的阿卡德语楔形文字,标志着亚述学诞生。埃及学和亚述学的研究向世人展示了西亚北非大陆上消亡已久的两个古老文明,它们让我们认识到,东西方文明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水乳交融的过程,不存在哪个优越、哪个落后的问题。也正是从不断破译的埃及文献和阿卡德语文献中,我们知道了另外一个强大国家——安那托利亚高原的中部和东南部的赫梯国家。

  百年赫梯学

  早在1834年,时任法国领事特克希耶就已经报告,在安卡拉附近发现了一个遗址,散落的遗物证明这可能是一个新的文明。特克希耶报告的遗址就是赫梯国家的首都哈图沙,今名博卡茨卡莱。1905年,德国东方学会在这里正式展开科学考古工作。至今,发掘工作仍在继续,哈图沙也成为西亚地区发掘历史最长的考古遗址。这一年标志着赫梯学开始创立,赫梯学正式确立则是1917年,其标志是成功破译楔形文字赫梯语。

  刚刚在哈图沙发现了有字泥板的时候,发掘者们无法断定这些文献上出现的楔形文字属于那种语言。他们认为,既然其书写方式与阿卡德文相似,它也应当与阿卡德语同属于塞含语系。1902年,德国学者克努德岑提出,在小亚细亚发现的文字应该属于印欧语系,此说立即遭到西方主流社会的驳斥。捷克学者、语言学家A.赫罗茨尼却认同这个观点,并以此为出发点,根据阿卡德语楔形文字符号的释读原则,他读出了部分符号。1917年,根据一句常用语“你吃面包,你喝水”(nu NINDA-an ezzatteni watar-ma ekkutteni),他成功地破译了楔形文字赫梯语。

  赫梯学起源于欧洲,在其形成发展的最初30多年时间里,赫梯学的研究者也主要集中在欧洲。1930年代,欧洲政治局势发生重大变化,部分欧洲学者,特别是德国学者,离开欧洲寻求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以凯末尔为首的土耳其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在世界范围内广纳贤才。1935—1949年,一批欧洲学者在土耳其安卡拉大学任教、参与考古发掘活动、培养出第一批土耳其本土的赫梯学者创立了安卡拉博物馆,为赫梯学在土耳其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土耳其赫梯时期考古遗址发掘的主持人以土耳其人为主,这不能不归功于当时欧洲学者的劳动。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