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女儿中国情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14 15:5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美国收养服务机构(Homeland Adoption Services)至今已帮助1500多户美国家庭成功收养了中国孩子。在每次收养过程中,我都再次深深体会到了当年收养我女儿Lianna(杨菲菲)时的感受。Lianna1994年12月生于南京,1995年7月正式成为我们家的新成员。

  作为年龄偏大的母亲(在开始国际收养的时候我已经45岁了),中国是我们理想的地方,也完全接受抚养一个有着中国背景的孩子的想法。在90年代,中国的国际收养程序等相对而言还比较简单。我们给中国民政部寄去了所有必需的材料,之后得到通知,在南京福利院有一个7个月大的孩子可供我们收养。我们一家(我丈夫、我、还有我们7岁的儿子Jordan)飞到了南京,在南京福利院的接待室第一次看到了这位小小陌生孩子,而她也用严肃的眼神打量着我们。在短短几天内,她对我们就不再陌生,好像已经认识我们很多年了(尽管从外表上看,我们显然和她曾经见过的任何一个人都那么不一样)。如今,她是我们深爱的女儿、我们儿子深爱的妹妹。

  在中国收养Lianna还有一个很意外的收获——接近中国!我经常梦想着再去中国,去体验那里的文化、深入普通人的生活,那些热情好客的人给我印象尤其深刻。只要有任何可以使我女儿去爱中国的机会,我都希望能给她,似乎这能给她弥补一些什么,而且这对我来说也不难,因为我自己也很爱中国,对拥抱那里迷人的文化持很开放的态度。像我的女儿一样,我认为爱中国意味着更多地关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细节。我俩喜欢逛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普通的商店和市场,还有中国的农村。由于南京是Lianna的出生地,南京是我们每次去中国的必行之地,而每次南京之行也总是很愉快。去年我们在南京某市场逛的时候,突然有两位妇女跑上前来,和我们打手势——小、大、更大……她们要传达的意思很清楚,“她当年还很小,长大了,这次又长大了!你又带她回来啦,我们认出她了!”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