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科学与政治关系的实践发生了引人注目的转变。其中,专家体制的运行尤其值得关注。
专家体制是科学—政治综合体
20世纪以来科学与政治关系实践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政府干预科技的理念和体制逐步生成。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家目标奋斗的科学动员体制开始出现。20世纪下半叶开始,国家实验室计划、冷战思维下的科技管理体制及国家创新体系等,都显示了政府对科技活动的干预。另一方面,科学家开始参与国家事务。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科学家向政府提出研制核武器的议案。20世纪60年代,西方工业化国家在经历环境运动以及反核威胁运动后,科研人员逐步获得专家身份,被组织化地吸纳到政治议程中。
重大政治决策以专家体制的形式运作已逐渐成为常态。专家体制突出了以专家知识为中介的决策过程,通过制度、组织和规范等方式实现专家知识与政治决策之间的互动,展现科学—政治综合体既联合又疏离、既妥协又斗争的运行逻辑,成为表达现代社会秩序的社会体制之一。
一般来说,专家的研究方向、研究经费、工作关系和成果评价等都会受到政治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参与到专家知识的生产及其运用过程中。各种利益的竞争是公共决策的核心,渗透到包括专家在内的行动者的具体行动中。专家通常具有多重身份,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在科学规范、政治需求与公众利益之间进行选择。因此,专家体制输出的不是纯粹的科学技术知识,而是科学—政治知识;专家体制表达的不是单纯的技术旨趣,而是综合的科学—政治旨趣。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