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数事实证明,任何学科发展的前提都是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一般来说,社会对学科直接需求的是其应用研究及其成果,也就是说应用研究是学科发展的直接动力。应用研究的发展拉动与社会需求不直接相关的本体研究(基础研究)发展,而本体研究的发展又给予应用研究强大的支撑。
中国语言学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中国学术史的几个高峰,如汉代的汉学、清代的乾嘉学派等无不直接建立在中国语言学的基础之上,甚至以中国语言学为其主体。上世纪初的白话文运动及其引起的汉语语法研究、1930年代和1940年代文法革新运动、1950年代群众性学习汉语语法的热潮和汉语新语法体系的建立、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文字改革与大规模的语言调查等,使本学科屡成热门。改革开放以来,本学科在坚实的基础上,继续往前推进。
但是,一段时期以来,本学科的发展状况似乎不太令人乐观,主要是其学科地位和影响力不令人乐观。关于本学科的学科地位和影响力,虽然由于缺乏专门的调查研究材料而难以作出直接的评价,但通过本学科类专业学术期刊的地位和影响力现状分析也能发现一些问题:1.从与其他学科门类对应学科类期刊对比来看,此类期刊平均影响因子低。据“清华光盘版”2008年版数据,其平均影响因子大大低于其他门类学科对应学科类期刊。2.从与语言学内部其他学科方向类期刊对比来看,在高层次期刊中,此类刊物的绝对数量和比重明显下降。据CSSCI语言类来源期刊数据,2000年版语言类来源期刊共16种,其中此类刊物10种,占63%,其绝对数和比重都占有明显优势;而2010年版共22种,其中此类刊物9种,占41%,也就是说,10年间,在来源期刊总数增加近40%的情况下,此类刊物数量反倒减少,比重更是大幅下降了35%,从明显优势变为明显劣势。3.在语言类期刊中,此类期刊的平均排位明显下降。据CSSCI数据,2000年版此类期刊(前9位)的平均位次为7.9位,2010年版为13.9位,10年间下降了6个位次,降幅高达76%。4.刊发论文转载率低。刊物界公认本学科,尤其是汉语本体研究的论文转载很难,对于社科综合类刊物来说,此类论文已成为其办刊的“票房毒药”。5.刊物刊发此类稿件的积极性低。考虑到转载效益,社科综合类刊物大都不愿刊发此类稿件,很多刊物甚至明示不用此类稿件,将本学科作为固定栏目的更是罕见。由于此类稿件难以发表,以至出现在读语言学博士生为达到答辩条件被迫撰写发表历史学、民族学等专业论文的怪事。6.刊物发文量低。本学科类刊物通常页码少,发文少。网上有人统计:《文艺争鸣》一年的载文量接近《世界汉语教学》十年载文量的总和;全部文学类CSSCI来源期刊一年的载文量等于全部汉语言类同类期刊80—100年的载文量。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