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永康寿山,一名桃岩,岩根壁立拔起,自东而起,有鸡鸣、桃花、覆釜、瀑布、固厚五峰围合,环为山城。固厚绝壁千丈,下部突然后缩,形成大小不等的石洞群落,好似巨怪张口,人称寿山石室。五峰书院因山而名,在固厚峰下,依洞而建,宛如天成。
宋乾道八年(1172)起,陈亮以名学者讲学石室,弟子甚众,奠定永康学派规模。淳熙年间,朱熹访吕祖谦、陈亮于永康,会讲石室,从游者数百人。一时名流萃处,丽泽相资,声名大振。庆元四年(1198),朱熹又在山中讲学,并完成《大学章句集注》。因此,五峰成为浙中理学名区。朱熹手书崖洞“兜率台”三字,至今尚存。
明正德年间,应典与程文德、卢可久等人建丽泽祠于石洞,祀朱熹、吕祖谦、张栻、陆九渊、陈亮等南宋理学大师,会通朱陆两家之说,阐扬王守仁良知之学,是为五峰作为学术之区的一大转机。至嘉靖十二年(1533),金华知府姚文炤、永康知县洪垣命邑人吕瑗援洞而建重楼,名为“桃岩丽泽精舍”,以居四方来学之士。1536年,精舍落成,继任知府陈京改名五峰书院。应、程、卢三姓捐置会田,以为聚众讲会经费。程文德、周桐、应廷育等先后会聚讲学,成就人才甚众,成为浙中王门的重镇。时以张栻、陆九渊二人未曾到山,遂定丽泽祠祀朱熹、吕祖谦、陈亮三人,另建五峰祠主祀王守仁,配以应典、程文德、卢可久三人。郡人杜惟熙、陈时芳、陈正道、吕一龙也先后授受其间,倡明正学,史称“婺之文献至是一再盛,而良知一脉又五峰之所独盛,非他邑所敢拟也”(清·程兆选《重修五峰书院记》,载《五峰书院志》卷四)。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