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国际电影节的影片承担着参与塑造国家形象、建立族群认同的重要使命。从近年来参加各国际电影节主要奖项竞争的影片以及最终赢得荣誉的作品来看,一部影片的魅力越来越体现在“被表达的”和“如何表达”两个方面,尤其是后者——叙事及其呈现的意义也逐渐被确认为构成现代电影优秀品质的重要因素。
“第六代”导演国际电影节获奖之路
对于中国电影来说,1999年是一个标志性的年份。在9月威尼斯电影节上,“第六代”导演张元的《过年回家》获得最佳导演银狮奖,张艺谋导演的《一个都不能少》赢得了最佳影片金狮奖。两部作品恰恰呈现了中国电影“第六代”导演和“第五代”导演的创作差异。《一个都不能少》以“传奇”表现当今的社会形态,对剧中人物不乏同情。《过年回家》却代表了一种“手术刀式解剖现实”的创作态度,镜头在不动声色中关注普通人的情感和命运。张元以深刻的同情征服了评委,同时开创了“观察现实,挖掘人性”的创作潮流,掀开了“第六代”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获奖的序幕。
从2001年到2009年,王小帅、王全安、贾樟柯等导演在国际电影节上频频得奖,同时,一批批具有都市成长背景的新人也开始崭露头角,丰富了中国电影的视阈。如王超、宁浩、陆川、李玉、徐静蕾、曹保平、马俪文……相比王小帅、贾樟柯、娄烨、张元、王全安等导演鲜明的个人风格,这些新导演在选材、叙事、影像表现、人物塑造等方面都有新特点,他们对底层生活的关注和深情,在某种程度上继续着对“转型中国”的“真实表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