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006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采取“国际趋同”路径、借鉴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而成的。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国际会计准则也的确由于存在严重的顺周期效应而遭到了国际社会的猛烈抨击。在这一背景下,科学地评价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遂成为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的前提。
理论基础和具体规则均有争议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虽然被一些学者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会计规则,其所宣扬的公允价值理念也被认为是会计的发展方向,但其理论框架和具体规则均存有争议。
就其理论基础而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模仿美国证券市场上的“公认会计原则”制定而成的,而后者是美国证监会主导的证券市场上的信息披露规则、仅仅适用于规模以上的跨州公开发行证券的上市公司。在美国,只有约17000家跨州发行证券的上市公司(包括境外公司)需依照“公认会计原则”向美国证监会提供包括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在内的信息披露文件,而数以百万计的其余企业的会计行为则均应遵循其注册地所在的州的法律规定(美国没有联邦的公司法和会计法规)。在价值导向上,“公认会计原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首要目标是为证券投资者提供估价便利,这实际上给会计规定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计数据本身是历史数据,它与股价的形成机制之间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金融理论尚未对股价形成机制给出公认的合理解释。因此,把会计与证券分析联系起来的主张缺乏理论依据。
就具体规则而言,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推出了“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混合而成的“混合模式”的会计规则。但公允价值会计和资产减值会计均存有争议。公允价值会计规则要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日将资产和负债的账面记录调整为最新市价,并将浮动盈亏计入会计报表,目前主要应用于证券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和外币债权债务等项目。此外的资产项目一律要采用资产减值会计规则,即在资产负债表日只记录资产市场价值的减值而不记录升值。两者均缺乏法律事实,所记录的均为预期盈亏而不是实际盈亏,因此,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具有典型的预期强化效应,这是它具有顺周期效应的根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