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农村调查2010春季成果发布 农民对新农保期待很高但信心不足
作者:haowj   日期2010-05-04 15:0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4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百村十年观察”平台在京发布“中国农村调查2010春季成果”。此次调查在全国范围内对新农保、“建材下乡”、“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农机下乡”、“以旧换新”、集体林权改革等七项涉农政策进行实地调研,涵盖全国25个省份,共获得4389户农民的问卷信息。在调研基础上,“百村十年观察”调查课题组撰写了《“新农保”政策的实施现状、问题与建议》等四篇咨询报告。

  调查显示,新农保政策实际参保率仅为57.59%;全国约有3481.5万农户将因“建材下乡”政策考虑近期建房,该政策很可能成为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内需突破的新领域、新亮点;“三下乡”政策拉动内需约合1887亿元,效应较大;随着林权改革不断深化,林农增长的总体趋势正在形成。

  新农保成效很大、问题突出

  调查显示,农民对新农保期待很高但信心不足,知晓较多但细节不清楚,参保踊跃但担心不少,发放较好但作用不大。针对新农保参保率低的问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邓大才教授告诉记者,试点县(市)的新农保政策落实情况总体不错,但在运行机制、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及沟通协调等方面还有待改进和完善。调查也发现,落实新农保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宣传工作不到位,动员参与力度过大;制度设计不完善,基础操作比较难;政策实施不均衡,配合协调兼顾难;扩保续保有阻力,农民担忧释怀难。

  调查课题组认为,农民不参保主要担心政策不可靠,因此一是要加大补贴力度,优化财政补贴模式。巩固参保对象,对参保对象“既要引进门,更要留住人”,可考虑5年、10年为节点,逐级提高财政补贴系数。二是要完善制度设计,满足多样化的需求。扩大参保范围,将林场、茶场、农场的“职工”及失地农民纳入农保政策的受益范围。三是健全管理机制,提高经办能力。各地应建立专门的农保管理机构,切忌以保费养机构、养人员。四是要搞好衔接协调,实现保障政策的对接。使新农保与其他保障制度“有接口,好核对,便配套,宜衔接,可转移”。五是强化农保监管,保障参保资金的安全。

  “建材下乡”:期望高、评价高、意愿高

  虽然“建材下乡”政策的细则尚未出台,但调查显示农民对此期望很高。2010年有计划建房的农户为7.3%,未来10年内计划建房的农户达到42.5%。调查课题组认为,在所有下乡政策中,“建材下乡”将是农民受益最多的惠农政策,也是最受农民欢迎的政策。“建材下乡”政策具有“小杠杆、大推力”,“小投入、大收获”,“小政策、大民心”的功效,它将是内需的大突破,惠民的新亮点。

  邓大才说,2008年中国农村开始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个建房高峰期,农民建房正从基本需求向消费需求转换。“建材下乡”政策正逢其时,是一个“以小拨大”的内需扩张型惠农政策,预计该政策会成为今后国家惠农利民、扩大内需的主要方向。

  “家电、汽摩、农机三下乡政策”:评价高、内需拉动效应大

  调查显示,农民对下乡政策评价很高,反响比较积极;购买率高,需求比较旺盛;内需拉动效应较大,增收效果不错;下乡政策效应开始显现,未来潜力较大,前景较乐观。其中家电下乡的受益面最广,影响最大;汽摩下乡经济贡献最大,拉动效应明显。

  邓大才说,针对下乡政策显现的良好态势,我们建议今后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下乡政策家喻户晓;完善制度设计,助下乡政策减阻增效,鼓励企业研发适合乡村特点和需求的下乡产品等;搞好配套建设,为下乡政策搭桥铺路。通过下乡政策,促进政策转型,引导消费结构转型,再次引导产业结构转型。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认为,当今中国农村有两大特点,一是千差万别,二是千变万化。以前那种通过一个村庄来推及所有村庄的静态调查已不适合,应将农村调查变为一种可持续的动态过程。此次调研经过科学抽样和对历史名村的选取,确定了258个村作为跟踪观察村,以后还将根据需要选择若干村进行专项调研。

  “百村十年观察”项目力争通过深入、扎实和持续的调查,为中国农村学术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农村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