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举办首届鬼谷子文化节
本报讯 为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鬼谷子文化的研究,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主办、河南省淇县政府承办的首届鬼谷子文化节,将于5月9—13日在当年鬼谷子隐居地云梦山举行。
在4月22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承办者称,此举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鬼谷子文化的研究及其在当今社会军事、外交、公关、商贸等领域的应用。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鬼谷子文化研究的逐步兴起和鬼谷子思想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淇县成立了中国先秦史学会鬼谷子研究分会,先后举办了三届中国鬼谷子文化研讨会和两次云梦山军事文化节,并多次与台湾鬼谷子研究会进行海峡两岸鬼谷子文化交流活动。
(中新)
民间艺人讲堂传授蒙古族濒临失传艺术
本报讯 4月22日,71岁的蒙古族民间艺人巴德玛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向大学生教授蒙古“长调”。巴德玛表示,“民族艺术这样受重视,让我有机会把这些技艺传承下去,我感到非常光荣和高兴。”
据了解,2004年,擅长说唱蒙古叙事民歌的孟伊旦扎布受聘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教师,成为该学院新世纪试聘的第一位民间艺人,口耳相传的蒙古族古典宫廷名曲等也因此得以传承。随后,会说唱23部蒙古史诗的布仁初布拉也成为特聘教师。2008年、2009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继承人的蒙古长调名家莫德格、巴德玛相继被艺术学院聘为教师。
(中新)
河南发现有260多年历史“原生态”石头村落
本报讯 河南省内乡县日前发现一座有260多年历史的“原生态”石头民居村落。专家称,这个原生态的“石头村”在中原地区极其罕见,是中国农耕社会的微缩景观。
这个“石头村”叫吴垭村,位于河南省南部,始建于公元1743年,已有260多年历史。全村有50多户人,现存石头房子200多间,占地面积56200平方米。
据介绍,石头村的祖先在乾隆八年(1743)搬到这里,当时,他们依靠刀刻石头来进行生产和生活。后来经过发展,用石头建起了房子、石板、石路、石台阶、石猪圈、石牛圈、石鸡圈,甚至连生活用具都以石头为主。
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委员会副秘书长张楠说,这个村具有单纯性,房屋自建自住,体现了一种乡土文化,另外还具有自然性。建筑学有种说法,好建筑好像从地下长出来的,好建筑好像是大地上的一个褶皱。“石头村”的建筑就有这样的特点,而且它又有着自然的农业状态,这种农业状态与村落相融,折射出清代先民有趣的生存景图。
(新华)
闽粤两地跨省区打造客家文化
本报讯 “广东—福建旅游合作交流会”4月21日在福州举行,闽粤双方就进一步加强旅游合作,共同推动两省旅游经济的发展进行深入交流。交流会上签署了《广东省与福建省旅游合作与交流协议》。
该协议称,福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地理优势,广东将福建作为国民旅游休闲计划的目的地予以推广,而福建将给予广东游客适当优惠,并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根据协议,闽粤两地将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跨省区客家文化、滨海旅游精品线路,并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共同研究、设计和开发适合双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扩大客源市场。
(中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