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世界读书日调查 传统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可共存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30 10:1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面对当今全球化、网络化、高节奏的时代环境,你还有多少时间用于个人阅读,阅读对于个人还重要吗,传统阅读还有存在的必要吗……在2010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报就目前大众的阅读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00份。被调查者年龄跨度从20岁到70岁,涉及教育人士、科研人员、公务员、公司职员、媒体人士以及高校学生等人群。

  近六成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人士认为,世界读书日的意义在于提醒、鼓励大家多读书,使阅读在社会中更受重视。虽然也有近一成的人认为世界读书日没有什么意义,但从我们的调查可以看出,这些人也是希望阅读可以真正深入人心,培养出一种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而不是仅仅是搞一个“读书日”。

  社会科学类图书影响巨大

  在调查问卷中我们发现,近52%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科学类图书对其生活工作产生了巨大影响,但也有近11%的被调查者认为都市类报刊对其影响巨大。有被调查者表示,与严谨的学术文章相比,都市类报刊更为通俗易懂,且简洁明快,在海量的信息和高节奏的生活中,他们认为浅阅读更为适合自己。

  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发现,2008年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为49.3%,比上一年的48.8%增长了0.5个百分点,各种媒介综合阅读率为69.7%。可以看出,有近半数的成年人很少阅读图书,但为什么其他媒介的阅读率却很高?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工作紧张,没时间阅读”、“新媒体的出现”、“书太多,鱼龙混杂,无从选择”和“社会浮躁,忽视阅读”是产生此问题的主要原因,它们分别占26%、24%、13%和35%。

  “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有被调查者认为,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各方面信息泛滥、甄别难度大,造成了个人乃至社会的浮躁情绪。加之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在闲暇的阅读中自然倾向于轻松的读物,而较少去关注那些知识含量高的读物。

  此外,图书定价过高也是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低的原因之一。我们的调查显示,82%的被调查者认为图书价格高。不过有意思的是,13%的被调查者认为不高,有的人认为因为大众工资偏低,所以嫌图书价格高;有的人认为,质量差的图书比质量好的图书价高。虽然整个图书市场很繁荣,但图书的质量及其文化内涵令人堪忧。在我们的调查中72%的被调查者认为现在图书出版市场新书出版较快,存在整体质量下降问题。

  传统纸质阅读与电子阅读可共存

  目前,大众阅读呈快餐化,“微阅读”方兴未艾。47%的被调查者在我们的调查中表示,每天用于阅读的时间在3小时以上。“很多时候各种网络消息来得比报纸快,所以工作或忙着时可以第一时间知道最新的消息。”一位被调查者告诉记者。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出现,还有多少人愿意阅读传统纸质书籍?我们的调查发现,近54%的被调查者仍在使用纸质读物,43%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纸质阅读方式不会被电子阅读(互联网、手机等)取代。

  49%的被调查者在我们的调查中表示,每月用于买书的费用在100元以下,36%的被调查者表示一年最多买10本书。“我个人在观望电子书。虽然喜欢纸质图书的真实感和书籍的味道,但是生活节奏太快,如果有口袋装的图书馆——电子书,可以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不过个人感觉,真要欣赏一本著作,读懂作者的思想,传统的纸质书籍还是必要的。”一位被调查者感慨地说。他的说法也得到了我们调查结果的印证——虽然有近38%的被调查者主要使用电子阅读方式,但是有近47%的被调查者认为两者可以同时共存,并且近92%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纸质阅读方式有存在的必要。

  阅读方式趋于多元化,人们阅读目的也趋于多元化。在我们的调查中,近25%的被调查者阅读的目的是因为爱好,23%是因为目前的工作需要,17%是因为提高精神境界。此外,还有为了求职、获得文凭和娱乐。

  学术化、大众化、市场化可共存

  当前的图书生产和图书市场中,一味迎合大众趣味的图书大行其道,富有学术内涵的图书却不受市场欢迎,是学术化、大众化,还是市场化,这是摆在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图书既然是“产品”和“商品”,“市场化”就是必然的。但图书又是特殊的“产品”和“商品”,是重要的文化载体,是读者的精神食粮。“学术化与大众化、市场化永远不可能完全融通。”有被调查者向记者表示,应该追求以适当的体裁形式将“学术”尽量向大众传播,逐步提高全社会的阅读品位,与此同时促进“学术”进一步的提升,形成良性互动。

  “经济利益驱使了市场化、大众化,同时弱化了学术化的社会地位,长此以往,不利于学术的发展。”一位被调查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学术化,应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社会提倡,提高大众思想素养,发挥图书对大众的影响力,而不是大众影响图书出版。同时,大众化、市场化也应给予适当引导,分层次、分类别地发展图书市场,让学术化和市场化共生共荣。

  图书是人们精神生活的调剂品,本身不应该承载引领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的责任,如果大众趣味发生变化,图书内容发生相应的改变是符合规律的。“学术化与大众化、市场化并不是绝对矛盾的,关键是要找到相互的契合点、契合的方式和手段。”有被调查者则认为,学术的东西不必刻意追求大众化和市场化,但能够让其走出象牙塔,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无疑是有益社会和学术本身的。大众化和市场化的读物也不必责其不够学术,它有其社会需求和存在的理由。只要充分挖掘不同读者的需求,大众化的图书和学术化的图书可以并存,都可以有自己的读者群。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