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全国政协委员聂震宁建议把孔子生日定为“中华读书日”,您对这个提议有什么看法?
孔祥林:这个提议非常好。孔子是古代自学成才的典范,他不怨天,不尤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一生都在努力地追求知识。他曾说“学而不已,阖棺乃止”,将学习作为终身目标,又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都是他一生坚持读书的证明。同时孔子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代表,奉祀他的庙宇在封建社会中被称作文庙,就是把他当做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代表,因此被称为至圣先师,奉为万世师表。所以我非常支持聂震宁委员的这个提议,将孔子诞辰定为“中华读书日”,希望大家能以读书的方式纪念孔子。
记者:中华从古至今有着怎样的读书传统,近几十年来,阅读传统又有何变化?
孔祥林: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很高文化素养的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读书。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能增加人的知识,提高人的素质和才干,人的气质当然就华贵不凡。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发愤刻苦读书。为了不让困倦影响读书,汉代的孙敬头悬梁;战国时代的苏秦锥刺股;家贫没钱买油照明,晋代的车胤囊萤,借光读书;孙康映雪,借雪光读书,这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刻苦读书的故事就是中国人喜爱读书的证明。
现代人的读书条件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好得多。印刷术产生以前,人们只能传抄书籍,即使中国人发明印刷术以后,书籍的成本很高,一般人也是买不起的,历史上发生过许多抄书、靠给人家做工换书读的故事。现在虽然书多了,但是其他媒介太发达了,电视、网络、手机媒体都在冲击书本阅读。新媒体比起纸质媒体来说,提供的信息内容更加生动丰富、更加直观化,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在强大的娱乐化需求下,许多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经常歪曲历史,对观众的误导也很明显。虽然现在获取信息的媒介渠道多种多样,我还是建议大家多读书,读好书,读原著。
记者:您提到要读好书,那么您推荐哪方面的图书让大家阅读呢?
孔祥林:我提倡年轻人多读一些传统文化的书。目前的教育对于传统文化较为漠视,我们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例太小。年轻人在学校里很少接触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这就需要平时的阅读来弥补。每个人的兴趣爱好不同,爱读的书自然也不同,但我主张读一些传统的优秀文学作品,比如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儒家经典,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一点,即使是学习理工的也一定要读点经典文学作品。传统的经典作品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养,现在的许多艺术家,对传统作品接触不多,画中国画的不会题诗,书法家不会写诗,这就很难产生艺术大家。
记者:当前的图书市场中,一味迎合大众趣味的书大行其道,富有学术内涵的书却不怎么受市场欢迎,您如何看待学术化与大众化、市场化的关系?
孔祥林:现在图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很多出版社都愿意出版适应大众趣味的畅销书,而学术出版物很难出版。我认为在学术出版方面,不能单靠市场的调节,国家应该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拨出专门的经费补贴学术图书和学术刊物的出版与发行。
记者:您认为世界读书日的主要意义应该是什么?
孔祥林: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就是提倡人们多读书,它的主要意义应该是通过读书来提高人类的素质。曲阜孔府现在还悬挂着清朝乾隆元年胡二乐题写的横幅:“读书不独能变化气质,且能养人精神。”胡二乐虽然只是一个秀才,但他的这句话却真实道出了读书作用的真髓: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气质,还能改善人的精神风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