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现代化进程中的阅读传统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29 15:5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经常被用来说明读书对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阅读是人类进步的基石,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特别是近代以来,阅读在积累文化、传承文明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

  刚刚过去的4月23日是第15个世界读书日。作为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中,应以怎样的形式发扬读书传统,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各种新的挑战?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总裁聂震宁再次在提案中提出,将9月28日(孔子诞辰日)确定为“全国读书节”,希望借助孔子这一家喻户晓、享誉全球的中国文化代表人物的形象,进一步推动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唤醒国民读书的热情,进一步推动中华文化在全球范

  围的传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重视读书的呼声越来越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肖东发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得到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尊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整体的文化修养水平,而公民素质的培养主要途径之一就是读书,阅读可以开阔公民的眼界,启发公民的智慧,培养公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阅读传承人类文明

  1976年,塞缪尔·亨廷顿认为:“现代化意指社会有能力发展起一种制度结构,它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挑战和需求”。他还强调:“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城市化,以及识字率、教育水平、富裕程度、社会动员程度的提高和更复杂的、更多样化的职业结构。”

  从亨廷顿的理解中可以看出,阅读是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全民阅读,想方设法营造阅读氛围,许多发达国家都不遗余力。2008年1月,英国启动全面阅读年,呼吁每一位雇主、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图书馆和每一个地方当局都应该参与到全民阅读的活动当中。其中,读书是阅读年的核心内容。在美国,每位总统上任后都大力倡导阅读。2009年,奥巴马在休假期间,携带了《莎士比亚悲剧》等五本书,加起来有2300多页,准备在假期读书充电。

  同时,阅读还是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够积累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明,为现代化的实现提供知识前提。比如,西方现代化的进程可以追溯到14至16世纪的文艺复兴,而文艺复兴就是对希腊罗马古典学术的再生。美学家朱光潜说:“自从1453年伊斯兰教徒攻陷君士但丁,消灭了东罗马帝国后,那里的大批希腊学者携带了书籍,流亡到意大利去避难,因而促进了意大利原已进行的希腊古典的研究。”由此可见阅读在文艺复兴中的地位。

  20世纪末期,随着信息革命的高速发展,知识经济一跃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新标杆。面对信息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越来越快的现状,终身读书、终身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共识。2008年,德国政府决定向终身学习者提供奖金鼓励读书。对此,德国教育和科研部长安妮特·沙范表示,希望到2015年德国继续学习者的比例能从目前的43%提高到50%。

  我国拥有悠久阅读传统

  耕读传家,诗书济世,在传统中国是深入人心的。《史记》记载,孔子晚年喜欢读《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自己喜欢读书,也经常鼓励他人去阅读。他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最终走上复兴之路。国强民智,离不开读书。梁启超认为:“国恶乎强?民智斯国强矣;民恶乎智?尽天下人而读书而识字,斯民智矣。”孙中山认为:“我一生除革命外,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正是胸怀读书可以强国、革命不忘读书的精神,使一代代革命先驱拓宽了世界视野,坚定了革命信念。

  发愤读书,更是中华民族共克时艰的精神砥柱。抗日战争时期,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在云南昆明的西南联合大学师生发愤求学、读书不辍,为传承文化、振兴民族而积蓄力量。据统计,1955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部的学部委员473人中,西南联大的师生有118人,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少时周恩来的慷慨激昂,今天读来依然铿锵有力。其实,读书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说:“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纂的《毛泽东读书集成》收录图书、书法等1024种,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然科学、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学等11类。嗜书如命,广收博览,最终成就了一代伟人毛泽东,使他在治党、治国、治军等多方面获得辉煌业绩。气有浩然,读书养之。读书不仅能养个人之气,还能养民族之气。重庆出版集团董事长罗小卫认为:“热爱读书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正是这几千年的阅读史,涵养了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气质,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柱。

  建设学习型政党和社会需要读书

  2009年9月28日,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决定》明确指出,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组织党员、干部重点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学习党的历史,同时广泛学习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

  当下正处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攻坚阶段,党中央将读书、学习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是大势所趋。早在2002年12月,胡锦涛就强调,要做合格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大力加强学习,努力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丰富知识来充实自己。2009年5月,习近平进一步指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积极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只有不断读书,个人才能不断进步。一个人如此,一个政党、一个社会也是如此。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必须要在全党、全国人民中间营造终身读书学习的良好风气。如果不提倡读书,那就会流于空谈;如果不提倡终身读书,就会流于形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我国现代化的长远目标,无不要求全国人民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将阅读视为一种责任,保持高度的使命感。

  数字化阅读传统正在形成

  阅读在不断推动着现代化向前迈进,现代化进程也给阅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特别是近几十年来,传统的阅读方式、阅读概念面临着数字化的严重挑战。2009年3月,具有146年历史的美国《西雅图邮报》告别“纸质新闻”,转为电子报。同年12月26日,美国亚马逊公司发布声明说,圣诞节当天,亚马逊网站电子书销量首次超过纸质书。

  读者越来越青睐数字阅读,在中国也是如此。2010年3月16日,深圳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尹昌龙在世界电子纸技术大会上指出,去年中国数字出版产值首次超过纸质出版产值,网络出版、电子出版的新品种从总量上已经超过了传统出版物。国民的电子阅读、网络阅读数量已经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数量开始持平。

  随着数字化阅读风靡一时,有关争论也逐渐浮出水面,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有些学者指出,面对数字化阅读新传统,应持有理性的态度,既不能毫不保留地接受,更不能盲目排斥。清史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何龄修说,我觉得应该学会上网,有时候可以节约很多时间。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网上资料,要核对原书,因为网上资料有时不可靠。

  数字化阅读的兴起是基于现代科技的发展,如果用历史的眼光来看,数字化阅读当然是时代的进步。从阅读传统来看,数字化阅读的出现,和纸的发明一样给人类的阅读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尽管数字化阅读在目前还不够成熟,但已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中华书局总经理李岩认为,手机阅读将成为未来阅读的主要趋势,中华书局将与手机、网络媒体合作,力图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提供商或信息集成商。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在全球一体化、知识经济大行其道的现代社会,不读书,则无以进。小而言之,阅读是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之基;大而言之,阅读是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力量之源。从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看,重视读书、提倡阅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