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潞泽会馆的建筑艺术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30 10:4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洛阳潞泽会馆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初建为供奉关公的关帝庙,后改为会馆,为清代潞安(今山西长治市,距洛阳约200公里)、泽州(今山西晋城市,距洛阳约120公里)商人在洛阳共同营建的同乡会馆,作为他们越王屋、渡黄河后南下经略江淮的重要馆舍,与晋东南潞安、泽州二州隔河相望。

  会馆位于洛阳市瀍河区,坐北向南,长150米、宽105米,占地1575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因洛阳古洛河河道宽阔、水运繁荣,使洛阳成为明清时期著名的水上交通要道,潞泽会馆择此而建,充分显示出中国古代经商要诀“择地取胜”的思想。此外,晋商实力雄厚,会馆的建造融汇了当时较高的建筑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

  不同视距呈现不同空间景观

  在空间布局方面,潞泽会馆采用传统的中国古代建筑群中轴对称分布的规则,功能区划明确,分别为前导、祀神和生活三个区域。在整体布局上前疏后密,与其一路相隔的山陕会馆(西会馆)前密后疏的布局形成鲜明对比。潞泽会馆舞楼、大殿、后殿依次排列在中轴线上,充分体现出会馆建筑所包含的“既娱神,又娱人”的独特含义,还满足了演戏与观戏这一必须正对布置的使用要求。舞楼和大殿这两个主要建筑恰好又形成了会馆建筑的“行为核心”和“精神核心”。

  舞楼又名戏楼,位于会馆中轴线最前端,坐南面北、面朝大殿,两山墙与东西耳房及钟鼓楼连为一体。同时舞楼对外亦为连接内外的山门,使其成为变换封闭空间景象的一个转接点,不仅具有内向性,其南对外又呈防御性,而这种建筑组合也体现了中国古代传统戏台建筑的基本规制。这种位置序列遵循了“北屋为尊,两厢为次,倒座为宾,杂屋为附”的建筑规范,是古代宗法礼制的具体体现。

  中国古代大型建筑群的空间布局存在着一定的尺度比例关系,潞泽会馆也是如此。从宏观上说,潞泽会馆在不同视距的固定观点上所呈现的不同空间景观,都恰如其分地符合了各建筑物的功能要求,反映了设计修建者不同凡响的审美情趣与高超的设计技巧。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