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真像一张白纸一样,可以任由各种理论的颜色随意涂抹,那么在理论的历史中穿行无疑是一种幸福。可惜,人不是白纸,人是具有反思的动物,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因此,在理论的历史中穿梭,人收获的不再仅仅是获取的喜悦,还包括了反思的迷雾,甚至是灵魂深处的悸动。
人类知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
社会学家孔德将人类知识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神学阶段、形而上学阶段、科学阶段。神学阶段是人类的幼年阶段,任何知识都被披上了神圣的面纱,在这厚重的面纱背后,也许是权力对知识的垄断,也许是人类幼年的愚昧,对世界进行的神秘化的解释阻碍了知识自身的发展,这种阻碍呼唤着人类的反思,从而使知识发展进入了超脱表象的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是古典智慧大放光彩的阶段,苏格拉底对人类灵魂的关注、柏拉图对哲学学科的创建、亚里士多德对形而上的出色论证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这个世界。文艺复兴后的启蒙运动开启了认识科学、使用科学的智慧之门,人们以前经验性的知识终于转变成了规范的科学。传统的技术与经院式的科学有了更紧密的结合。
科学阶段是让人学会更好地反思的阶段。W.C.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1929)中指出:“现代科学的巨大宏伟的大厦,或许是人类心灵的最伟大胜利。”在最近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知识的推广和教育的普及,给了更多的个人创造知识和财富以及发展自我的机会。在科学取得巨大发展的大背景下,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哲学界也以此掀起了实证主义的浪潮,从而为整个科学运动披上了一件神圣的“宏大叙事”外衣。特别是随着波普尔提出了科学的精髓在于证伪、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又建立起了宣称只有一种可以进行逻辑分析的科学哲学而其他体系哲学都是可以排斥在真正知识之外的形而上学的维也纳学派。本着证伪的原则,使用实证主义哲学的人们可以从建立假说开始,建立一个个解释世界的模型,而其他的知识,包括传统上称之为本体论和形而上学的问题,都被科学这把现代的“奥坎姆剃刀”当做有关本质之外的多余议论而一概剔除。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