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沙活动”是现代科学术语,当大风作用于裸露的干燥地面时,会将沙尘吹扬到天空中,细碎的砾石会随风旋转滚动,形成飞沙走石的景观。气象学将风沙活动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三个等级。浮尘又称作霾。
我国北方每年春季都会出现风沙活动,尤其3、4月份最为频繁。自2000年以来,北京的风沙活动相当活跃,给居民的生活带来许多危害。风沙活动如何产生、如何防治,已成为社会公众关心的问题。
历史上北京的风沙活动
北京的风沙活动由来已久,至迟在元代即已出现,1278年元大都有童谣说:“一阵黄风一阵沙,千里万里无人家。回头雪消不堪看,三眼和尚弄瞎马。”1367年3月,发生了持续数日的沙尘暴:“京师有大风,起自西北,飞沙扬砾,昏尘蔽天,逾时,风势八面俱至,终日不止,如是者连日。”
明代北京的风沙活动有增无减。据《二申野绿》记载,1449年2月,京师“大风,黄尘蔽日,骑驴过大通桥者,风吹人、驴皆堕水中溺死”。大通桥在北京东便门外,跨通惠河。大风竟然会把桥上行人吹落通惠河中淹死,说明这次风沙活动相当剧烈,属于强沙尘暴。1523年2月,“狂风大作,吹沙蔽天,行人压埋于沙中”。可见流沙堆积的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
清代北京的风沙活动进一步加剧。1675年3月,“异风自巳至戌,黄霾蔽天,瓦飞如燕,茅屋尽揭。”《宸垣识略》记载,1676年5月,“京师大风,昼晦。有人骑驴过正阳门,御风行空中,至崇文门始堕地,人、驴亡恙。又有人在西山皇姑寺前,比风息,身已在京城内。”正阳门到崇文门,大约有1500米,皇姑寺在今石景山区,距京城约30多公里。说大风将行人在空中吹行了30多公里,不免夸张,但足见风力之巨。
民国年间,北京的风沙活动仍然很频繁,有些老照片可见到阜成门、西直门外的城墙下堆积着很高的流沙,正是流沙为城墙所阻的必然结果。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