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中国农地非农化的治理结构问题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23 10:3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城市化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拉动力。城市化、工业化相互促进和带动,推动了经济高速增长。随着大量的要素向城市集中,在空间上就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不断扩大。据相关研究表明,大量的土地从农业用途向非农建设用途转变,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增长、城市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贡献作用。但是作为一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由于市场和政府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当前低效率农地非农化造成经济的低效增长、粮食安全、生态环境退化、农民稳定等问题日益突出。如何更好地发挥市场和政府的作用,选择适宜的治理结构,控制城市无序扩张与蔓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城市理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现行土地市场结构和制度环境下的福利损失

  现阶段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主要是农地资源的非农化。从经济学理论出发,可以认为我国农地快速损失和建设用地配置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一是普遍存在的土地配置过程中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为农地利用的非市场价值未能反映在土地利用决策框架之中而导致农地非农配置效率降低;二是我国土地资源配置还存在着严重的政府失灵,即表现为政府土地制度供给不足,严重扭曲土地价格和市场运行机制,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在土地配置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而导致农地和建设用地配置效率损失。

  由于中国实行城乡二元的土地制度,现阶段土地市场结构就是政府对农地向城市建设用地流转的干预,从而形成农地征用市场和城市土地一级市场。农用地要想转为非农建设用地必需经过政府征收,由集体所有转为国有后才能进入土地市场。在农用地征用市场,政府是唯一的需求者,同时还具有超出买方垄断的权力,不仅定价而且定数量;在城市一级市场中,政府又是唯一的供应者,但政府并没有按照买方垄断厂商那样争取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是根据不同的用地对象采取降低价格出让给土地使用者。对于政府部门、公共利益项目和优先发展的工业企业多采用的是划拨和协议出让的方式,只有较少的一部分采取招、拍、挂的竞价方式,但价格上前者远远低于后者。由于存在价格的差异,投机的土地使用者增加土地需求,导致政府对征用农地更多地需求。根据谭荣(2008)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在现有的治理结构和制度环境下,农地向建设用地流转时,农地所有者福利损失中有27.63%转移给了政府重点支持的工业企业,7.65%转移给了政府,剩下的64.72%成为社会净损失而浪费掉了。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