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无论公共领域还是私人生活,许多决定往往被人们托付给专家。上至国家各项社会政策和重大决策,下到求医问药和子女培养、电器维修与网络安全,似乎都离不开专家和拥有技能性知识(即专长)的专门人才。然而,全球性问题的频频发生,向拥有话语权与决策权的社会精英的价值及其知识应用提出强烈的挑战。谁是真正的专家,如何评价专家,应该在多大程度上听从专家的言论,特定的技能性知识有多大的客观性,过分依赖于专家的社会运行方式背后是否潜藏着精英主义的风险,新手与专家之间的界线在哪里,专家与外行之间有何关系,这一系列问题涉及社会、政治、科学、技术、经济、教育、文化甚至心理等许多方面。然而,对于专家及其技能性知识的本性、作用、范围、评价等问题,当代哲学研究通常只是通过“权威”、“权力”、“理性的争论”、“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等概念,间接笼统地论及相关内容,缺少具有说服力的理论。
这种状况与近代西方哲学的学院式研究风格相关。近代西方哲学发展两条主线的形成均基于近代自然科学特别是牛顿力学。一条是经验主义进路,另一条是理性主义进路。休谟和康德分别是这两条进路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把牛顿的自然哲学及其成就看成是科学的典范,他们所创建的哲学体系从不同的方向继承并推广了牛顿的思想。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