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者应具有深切的忧患意识
来 胡兴华(北京读者)
经济学是一门以关注国计民生、民生疾苦为己任的学问,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均可以纳入到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非常巨大而深刻的转型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形态、利益分配方式并存。经济学界则是各种经济理论、经济研究模型、经济学派并存,一时之间,你方唱罢我登场,很是热闹。当今的社会生活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绚烂多姿。然而,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要通过效率的差异实现利益分配的差异,从而导致收入分配和利益调整格局的巨大变革。收入分配差距日益拉大与贫富分化趋势日益严重,是单靠市场自身无法克服和解决的问题。因而需要政府管理部门和经济学界的学者想方设法加以控制和调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中,如何能够有效控制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分拉大,贫富分化过分悬殊,理应成为经济学界重点关注的问题。贵报“经济学”版曾经关注过国企的高管薪酬、收入差距过大、金融危机、社会保障、社会政策等重大民生问题,我想,其意义也正在于此。经济学者应该具有关注民生疾苦、关注下层民众、关注芸芸众生的民本思想,具有关注历史变迁、关注社会转型、关注中华民族前途和命运的忧患意识。
往 孙三百(本报经济学版编辑)
经济学作为显学,理应关注社会民生等重大问题,经济学界也在为此不懈努力,人类发展观念从一味追求经济增长到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变,无疑彰显着经济学研究工作的进步。目前,学界密切关注公平与效率、区域和城乡差异、经济增长如何更好地增进民生福利等问题,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待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社会经济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本报将继续关注这些问题的研究动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