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创新与深化
本报讯(记者郭烁 通讯员宋明霞)近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青年学者论坛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
本次论坛由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和南开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承办,旨在为从事民族文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一个交流、对话的平台,使其学术观点在碰撞中深入、细化,并在跨校、跨学科、跨文化视野下予以总结、整合和提升,积极促进当前民族文学研究和批评实践形成良性建构。来自两所高校的50余位师生应邀参加了本次论坛,并提交论文及专题报告23篇。
论坛上,两校青年学者代表围绕“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理论与实践”的主题,就口头文学与作家文学的关联与可能表现形式、民族文学文本中的跨文体写作等特殊叙述现象及其理论思考、民族文学理论资源研究、民族文学关系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武汉大学专题研讨文科科研发展
本报讯(记者吕莎 通讯员曾晖)4月9—10日,武汉大学文科科研发展专题研讨会在荆门召开。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副校长谢红星,文科学院(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直属人文社会科学科研机构以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会上,各单位分别汇报了本单位“十一五”期间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分析了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介绍了各自关于进一步推进科研发展的思路和举措,并对学校文科科研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与会人员表示,要瞄准国家战略需求和学术发展前沿,进一步优化学术资源,整合学术队伍,凝炼学术方向,推动学科发展与队伍建设、平台基地建设和科研创新的良性互动,激发创造力,涵育发展力,增强贡献力,努力实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发展。
顾海良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未来5年,在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方面,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制定发展规划;要加大引进高端和急需人才的力度;注重人才培养,启动“351”人才培养计划;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加强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建设,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新兴交叉科学研究;密切联系政府需求,做好政策咨询服务工作;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创新科研管理体制,努力形成新的发展格局。
“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圆桌论坛举行文学要在文化创造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讯(记者陈静通讯员熊裕娟)4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安徽大学中文系、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中国文学与地域文化”圆桌论坛在安徽大学举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著名学者李汉秋、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刘扬忠、中国人民大学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冷成金等多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
黄德宽认为,地域文化包含面广,任何文学都有地域要素,文学也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他呼吁与会专家学者进行文学与文化的深入探讨,确立文学在文化创造、文化引领中的积极作用,使文学在中华民族文化繁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刘扬忠则强调,文化研究者应踏踏实实做一些对国家和民族文化发展有积极意义的事。
此次论坛中专家达成以下共识:不要把地域看成固定的、一成不变的东西。文学作品的产生过程总是处于一种动态当中,在不同的历史年代去研究文学也要抱有动态的观念去看待“地域”,不能将其只看做一个籍贯或一个地理概念。
“民间信仰、教派形态与现象”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关注民间教派发展问题
本报讯 近日,“民间信仰、教派形态与现象”学术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民间信仰的宗教性问题、民间信仰的社会功能、新兴宗教的概念及定性、新兴膜拜团体的现实地位及发展状况、世界宗教发展新趋势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
本次研讨会既有对摩门教遗迹、“巴哈伊教现象”的关注,又有对伊扎布特教派意识形态对中国之影响的剖析;既有对印度“阿玛教团”、日本民间信仰在宗教信仰体系中所处地位的探讨,又有对国内各地民间信仰、民间教派发展状况的深入考察;既有对新兴膜拜团体破坏性因素以及国外研究膜拜问题的民间组织的剖析与关注,也有对中国历史上民间教门、宗教异端和当代中国邪教问题的深入思考。而对于当前民间教派发展问题的关注与考量,尤其是本次研讨会的一大特点。
会议认为,对当代中国民间信仰与民间教派进行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既要有深层次的理论思考,又要满足对待此类问题的实践需要。在研究与考察过程中,要注意甄别精华和糟粕,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建设性的对策,切忌“一刀切”的做法。会议由中国国际友谊促进会主办,来自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
(赵志)
段云章教授赠书仪式暨学术活动座谈会在广州召开
本报广东讯(记者武勇)4月10日,中山大学历史系段云章教授赠书仪式暨学术活动座谈会在广州市孙中山文献馆召开,来自孙中山文献馆、中山大学、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段云章教授的好友、同事以及弟子济济一堂,与段云章教授做了亲切的交流。
段云章教授是著名的民国史和孙中山研究专家,曾任中山大学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1991年离休后,在既无科研经费、健康状况又差的情况下,继续努力治学,完成了个人专著4部,合著合编作品9部,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以孙中山与陈炯明的研究引起学界关注。
2010年1月,他慨然将自己多年收藏的近代史、民国史文献4000余册捐献给孙中山文献馆,这批文献尤以中文、日文和英文的孙中山文献、辛亥革命文献以及陈炯明资料最具特色,对推进相关方面研究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填补中国文化思想史学术研究的空白之举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李贽全集注》出版
本报讯(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黄士锋)由首都师范大学李贽研究中心主任张建业教授主编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李贽全集注》,经过12年的艰苦奋斗日前结项。该书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任继愈教授生前为《李贽全集注》作序,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是填补中国文化思想史学术研究的空白之举”。
《李贽全集注》共1300万字,分26册出版,是目前收录李贽著作最完备的注本。不但收录了人们常见的《焚书》、《藏书》等,还收录了不易见到的《九正易因》、《孙子参同》、《读升庵集》、《阳明先生年谱》、《雅笑》、《老子解》、《庄子解》等。由于李贽的影响所及,托名李贽的伪书极多。对此,注释组进行了严格的甄别,确认是赝书者,以慎重态度予以割弃,如《疑耀》等。有些著作是否为李贽所作,学术界存在着不同意见,对其中有广泛影响之作也予收录,为研究李贽提供了方便。
据了解,注释组在注释工作中,根据经、史、子、集,以及各种方志、笔记、杂著等,搜索钩稽,对李贽著作中有关儒释道的思想、用语,对有关事件的历史时事背景,对有关人物的生平事迹及其朋辈交游,以及有关的典章制度、地理沿革、历史传说、难懂词语等等,都尽力予以注解。同时,对于所依之书,对李贽研究中的一些误说误传以及李贽著作本身的误书,也细心考核与查对,以免“以讹传讹”。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名单评定
本报讯(记者潘启雯 通讯员陈斌)日前,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召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经专家严格评审,《清华大学学报》、《外语教学与研究》、《政法论坛》、《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四川大学学报》、《兰州大学学报》和《南京师范大学学报》入选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第三批名刊工程。座谈会上,7家入选单位各自汇报了名刊建设方案,表示学校要以进入名刊工程为起点,更加重视期刊工作,增加投入,把各自的学术期刊建设成真正的名刊,以推动学术研究和教学发展。
名刊工程是教育部为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和加强高校学术期刊建设而推出的一项重大工程,是繁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举措。从2003年第一批名刊工程启动开始,至今年第三批名刊选出,全国共有26家高校主办的期刊入选。
会上,入选名刊工程的26家高校学术期刊主编就目前学术期刊的体制改革、学术期刊与学术评价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认为,在当前出版业集团化、图书出版数字化的大潮中,高校学术期刊应该有忧患意识和前瞻意识,在努力提高学术质量的同时,也应该在体制创新上进行新的探索。
据了解,名刊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国家的支持和期刊内部的改革,建设能够反映我国高校学术水平和学科特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逐步改变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期刊“全、散、小、弱”的状况,实现“专、特、大、强”的目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