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
□阎学通
2009年4月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捷克首都布拉格发表演讲,表示美国不仅要继续实施核裁军,而且把根除世界上所有核武器作为美国核政策的中心目标之一。他指出,冷战虽然结束,但核武器并没有消失;发生全球核战争的危险虽已大大降低,但发生核袭击的风险却大大增加。更多的国家获得了核武器,试验仍在继续。制造核武器的技术已经扩散,恐怖主义分子决心制造、购买或偷窃核武器。作为自由的象征和世界历史上唯一使用过核武器的国家,美国有“道德上的责任”实行核裁军并发挥领导作用。美国继续核裁军并最终建立一个无核世界的提法在国际社会引起热烈反响,但与当前建立一个“无核世界”的目标仍然相去甚远。
我们认为,在未来的10—15年中,人类不可能彻底销毁核武器,实现奥巴马提出的“无核世界”困难重重。在此情况下,国际社会可以考虑首先建立一个更有现实基础的 “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自二战结束以来,核国家大量生产核武器却从未使用它们。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应当致力于延长“不使用核武器”规范的存在时间。
“不使用核武器”规范的生成与延续
一些学者将65年来“不使用核武器”的规范称之为一种传统、一种禁忌或一种非正式的国际规范。揆诸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不使用核武器现象产生与延续的原因相当复杂,其中既有理性主义的冷静思考,也有建构主义的观念塑造;既有政治和军事上的考虑,也有决策者个人意志的注入,甚至还有一定的偶然性。美苏都曾有数次运用核武器的考虑,但后来终因种种考虑和限制而作罢。我们认为,强调“不使用核武器”是一个传统固然正确,因为人类迄今65年未使用核武器,但传统一词不能体现其已经具备的某种规则性和法律性。强调“不使用核武器”是一种禁忌,虽然公开威胁使用核武器会遭到国际社会的猛烈批评,但它不像有些社会禁忌那样已经被固化在刑法条款当中,意味着违犯者将受到严厉的司法惩处。而且,国际法院1996年7月的咨询意见指出,没有国际法条款禁止国家在面临生存危机时不得使用核武器。强调“不使用核武器”是一个非正式的国际规范比较接近于事实。非正式是指它从未公开体现在某个国际公约或习惯国际法当中,而且美、英、俄等国还公开表明自己在必要情况下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制定和签署《不使用核武器公约》
无核世界是人类的美好梦想,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尚无实现的可能,有核世界的延续仍是国际社会一切核裁军政策的出发点。设法延续和强化“不使用核武器”规范比高调提倡“无核世界”更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我们认为,国际社会今后应从国际法和国际政治两个层面采取措施,努力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为此,我们建议由联合国主持制定《不使用核武器公约》,开放各国签署,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应当带头签署。该公约的核心内容应当包括以下六点。
一、所有核国家均承诺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承诺不对加入该公约的无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二、所有核国家均承诺停止研制和装备新的战役战术核武器,包括低当量核武器,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全部销毁战役战术核武器。三、所有核国家承诺不向非政府组织转让军用和民用核技术。四、所有核国家应自觉避免执行有可能导致另一核国家将常规武器误认为核武器的军事行动。五、加入该公约的无核国家承诺不对有核国家使用或威胁使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六、所有国家承诺共同反对核国家在官方表态或文件中使用具有核威胁含义的语言,并有责任对核国家使用核武器的意图进行揭露和谴责。
国际社会应当将“不使用核武器”规范转化为由所有核国家背书的国际法,以扩大其适用范围和接受程度。历史证明,凡是得到大国特别是超级大国大力提倡和身体力行的国际规范或国际法规则,都容易在国际社会扩散并得以遵守。反之,其适用范围和效力就会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随时间的流逝而被人遗忘。因此,加强“不使用核武器”规范,有核国家是关键,有核国家中的五大国更为关键,而五大国中的美俄两国需要发挥表率作用。在二战结束后的65年里,“不使用核武器”规范靠核大国的自我实施而得以生成与延续,现在到了所有核国家联合努力将之法律化的时候了。
企业与政府要在防止核扩散上共同承担责任
□朱志瑄
朱志瑄 国家原子能机构核技术支持中心处长
在防止核扩散问题上,企业和政府要共同承担起责任。现在我国经营核材料进出口的企业比较多,由于我国在核材料进出口方面的管理较严格,有很多相关的管理规定。但由于宣传不够到位,很多企业对此并不十分了解。
目前,我国在进行核出口审查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和平应用。主要是用于和平目的和非军事目的。二是实物保护。哪个国家要进口我们的核材料,必须要对我们的核材料进行相应的实物保护,这是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导则来实施的,如果不满足实物保护的条件,是不允许出口的。三是全面保障。从2002年《保障监督协定附加议定书》生效以后,我们实施了全面保障。原来的出口是单向保障,我出口到你的国家,你只对使用我出口的核材料的这一核设施进行保障就可以了。而现在的要求是对和这批材料有关的所有核设施进行保障。四是事先同意。核材料出口到一个国家之后,这个国家在进行出口或转口之前,要事先经过我国的同意。五是中国认可。我们出口的铀原料或者浓缩技术,如果进口国要把铀浓缩到20%以上,是要经过我国政府允许才能进行的。
对于核扩散和核出口,这是政府和企业要共同承担的责任,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根据形势的变化,我国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和完善我们在核不扩散和核出口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机制建设,强化核不扩散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执法,健全企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加强法规宣传,对企业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
“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可以实现
□杨毅
如果说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是一个梦想,尽管这个梦想距离我们有些遥远,但是我相信经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这个梦想是能够得以实现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这个问题。
首先,核武器具有双重性,它既是超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同时也对防止大国之间发生军事冲突或核战争起到了一种威慑或稳定作用。核军控与核武器防扩散的机制和理念已经得到了全球的共识。
其次,现在的时代主题发生了变化,对非国家行为体,特别是恐怖组织,使用核威慑是不起作用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的防扩散,特别是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生化武器和核武器就更加重要,更加紧迫。
再次,当前国际军事力量的失衡对于军控和防止核扩散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当今的国际社会中,军事力量的失衡现象正在加剧,并且这种影响还在继续,这种失衡现象造成了一些国家追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慑效果,对国际军控和防止核扩散的进程形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最后,核战略理论对于军控、裁军与防扩散具有反作用。为了建设一个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各无核国家应该承诺和平利用原子能。当然,也要建立有效的国际机制加以核查和监督。
核峰会对中国之意义
□薛理泰
薛理泰 美国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员
4月12日至13日,全球核安全峰会在华盛顿举行,4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出席会议。这是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在美国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单项议题会议。来自几乎所有世界知名媒体的3000多名记者与会,吸引了全球民众的眼球。
胡锦涛莅美以后,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举行了双边会晤,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自然成为会议的亮点。这次胡锦涛毅然决定出席峰会,会场内外举止得宜,在美国朝野和全球民众心目中,突显了中国的正面形象,并且推动了自今年1月底突告恶化的美中关系继续向良性方向发展。
奥巴马在致开幕辞时指出,在当今世界上,国家之间爆发核战争的风险逐步降低了,但是来自恐怖分子的核武器袭击的威胁却与日俱增。恐怖分子来无影去无踪,各个大国尤其是美国面临其以核弹或“脏弹”发动袭击的威胁,犹如芒刺在背,片刻不得安宁,而且风险有增无减,前景日趋险恶。这就是美国高层对可能导致世界局势发生突变的因素之一的战略评估。这次奥巴马召开核安全峰会及其稍早确认关于“无核世界”的倡议并且不遗余力地予以推动,其源盖出于此。
这次核峰会旨在讨论如何建立全方位对付核恐怖、核扩散的国际机制。其实,各大国均面临核恐怖袭击的威胁,中国也不例外。
新疆建有中国唯一的核试验基地,西北还设有若干核设施。苏联解体时,有不少核材料乃至核武器残留在中亚诸国,至今杳无踪影。况且,“疆独”分子同中亚诸国恐怖势力同出一源,在政治诉求上逐渐声应气求。这种基本社情似乎是日后“疆独”不是绝对没有可能搞到手“脏弹”甚至核弹的不祥征兆。
另外,中国在建或将建的核电站达数十座之多,主要散布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未来一二十年,中国正值核电站建设的高峰期。一旦恐怖分子成功地袭击了一座核电站,后果之惨烈,甚至超过引爆一枚核弹所招致的恶果。近年北京为加强核安全而采取的各项措施中,自然也包含了这一层考量。
胡锦涛在峰会发表讲话强调指出,各方应有效保护本国核材料和核设施安全,有效打击核材料非法贩运,切实巩固现有核安全国际法框架,推动《核材料实物保护公约》修订案尽早生效,加强核安全国际合作等。这些主张反映出中国高层业已正视核恐怖袭击对国家安全的巨大威胁,并且寄望于加强国际合作以消弭这一威胁。
往深处想,胡锦涛出席核峰会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亦即巩固了美中关系峰回路转的趋势。对此,笔者再进行着重分析。
在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美中关系自然是重中之重。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历程,中国综合国力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早已不是当年“吴下阿蒙”可比。时至今日,应该作一总结了。大致说来,当然美中两国都是双方长期维持稳定关系的受益者。可是,说到底,究竟谁是最大的受益者呢?毋庸讳言,是中国。
当前中国崛起未竟。在可以预期的将来,美国仍将稳居世界第一强国,这一估计当属无讹。然则,中国作为急起直追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此期间能够维持稳定的中美关系,则一二十年以后,究竟谁是美中稳定关系的最大受益者呢?仍然是中国。对此,殆无疑义。
事实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胡锦涛出席核安全峰会,就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促进国家持续发展而言,正面效果显著。日后美中关系持续向良性方向发展,有助于中国综合国力再上一至数个台阶,凡我国人亦与荣焉。
向核裁军迈进还是技术性削减?
□马翼科(Eric de La Maisonneuve)
继4月8日会晤之后,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一致同意将各自的核弹头由2200枚减至1550枚。该削减量惊人,占到这对冷战老对头核能力的1/3。尽管冷战结束后20多年才等来这一刻,然而,到该协议执行之时,无论两巨头承担什么样的世界责任,其手中的核武器数量依然庞大,并且大大超过两国的政治和安全需求。我们不禁要问,重提核武器削减,如同美国总统宣称的,是朝向核裁军切实迈进了一步,还是只对两国目前储存的、或多或少要报废的核武器进行处理而已?
实际上,美俄两国的核威慑战略是为了保护各自的领土完整,阻止可能的进攻意图,核武器双重打击能力——攻击与反攻击能力——可谓足以实现上述目标。没有必要拥有数量如此庞大的核武器。在美俄两国这样的核威慑战略下,中法两国也可以拥有“合理”的核装备,如300枚核弹头。如果说中法两国以此能够实施威慑战略的话,人们会对美国和俄罗斯依然拥有大量的核武器感到吃惊。就此来看,美俄两国4月8 日的举动,不足以实现核裁军。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考虑目前核裁军的目标是否合理?我们能否通过进一步的发明创造消除核武器并不再将之视为一种军力储备?甚至我们能否在短期内成功地游说某些国家不再加入核扩散的危险游戏中?比如朝鲜和伊朗的核扩散情形。
因此要考虑如何使核大国的核力量重新保持在最低的“威慑力门槛”之上。我们看到,在这方面,美国和俄罗斯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核大国可以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从技术和实际操作层面降低这一门槛,从而确保真实、有效,并建立让其他国家满意、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威慑力。
(作者系法国战略学会会长、法国陆军少将,彭姝祎 张金岭/译)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怀畅、谢德、潘启雯、张小溪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