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获得”是人一生孜孜以求的话, 那么物质与精神利益的获得从来就依赖人的地位获得。在社会流动研究领域中,布劳-邓肯(Blau & Duncan)因提出“地位获得模型”处在关键的学术位置。
“地位获得模型”主要意思为,微观个体的地位获得可能取决于由父亲职业和父亲受教育程度构成的先赋性因素,也可能取决于由本人的受教育程度、初职和现职组成的后致性因素。因此,模型得出结论,五六十年代的美国,个人成就的后致性因素比归因的先赋性因素在决定职业地位获得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其中,教育在社会再生产和社会流动中起主导作用。
这一简单的地位获得模型,不单在1960年代提出时轰动,而且至今在社会分层与流动领域的学术主导地位持续不衰。其中的一大原因就在于后续的诸多研究是在借鉴或应用该模型的基础上做拼接改造的。总体来说,大致存在六种视角的改造,分别来自西方学界和中国研究的发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