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白鹿洞书院:教育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契合的典范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06 10:17: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谈到当代中国大学时,直指其培养的人才创新力不足之痼疾,批评中国现在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技发明创造型人才的模式办学,缺乏活跃的学术讨论气氛……钱老力倡学习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办学经验和学术精神:鼓励竞争、学术开放、跟踪前沿、力主创新。加州理工学院的经验、精神固然值得中国大学学习,但实际上,中国的古典大学并不缺乏这种经验和精神。作为中国古典大学典范的白鹿洞书院,其创新精神和办学经验同样值得继承和借鉴。任哈佛大学校长40年之久的查尔斯·艾略特曾表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是发源于本土的种子,而不能在枝繁叶茂、发育成熟之际,从英格兰或德国移植而来。”中国的大学应该在借鉴国外大学办学经验的同时,扎根于民族教育传统的沃土,兼收并蓄。

  书院作为在中国本土产生并存续了一千余年的文化教育组织形式,在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早在1925年,留美归来的陈哲衡、任鸿隽就主张将欧美诸国的大学制度与中国传统的书院精神合二为一;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也强调书院这一教育组织形式对于当代高等教育教学的可借鉴性。

  白鹿洞书院同中国古代其他书院一样,是在私家藏书、校书的基础上,发展为以学者讲学、士子求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机构。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文化教育机构,书院具有多种性质和功能,既是图书馆、高等学校、研究院,也是学者以文会友的重要场所。作为书院文化的典范,白鹿洞书院对中国古代的人才培养、学术繁荣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