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曾国藩对“燕赵之风”的改良用心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06 10:5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曾国藩不但是晚清时期的军政要员,而且算得上“文化名宿”。他晚年任职直隶总督,尽管为时还不到两年(1869年春正式上任,次年秋去此职事),但此间其人作为畿辅要区的主官,对“文教”之事密切关注,力求兴利除弊。而在这中间,他对“燕赵之风”的评说和改良用心,自然关乎我们今天所谓“燕赵文化”的范畴。

  “经师、人师名实相符”

  在曾国藩看来,“士风”对于一方风气来说至关重要。他任直隶总督伊始,就很关注书院情况。特别是坐落于省城保定的莲池书院,属该省书院中的最高级别者,具有“龙头”地位,自是他最为看重也最方便督查的院所。而当时该书院办得并不理想,甚至发生过学子哄闹考场、哗散罢课的事件。

  曾国藩实地视学,与师生“零距离”接触,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调换山长之事。原任山长为顺天大兴人李嘉瑞,进士出身的他曾做到安徽巡抚,因抵御太平军不力而被罢职,以后便以从教为职事。虽说他在莲池做事也算认真,但教务上不免有拘执、陈旧之弊,使得学生不满。发生哗闹事件之后,曾国藩则亲自物色新山长人选。鉴于“莲池书院为通省士子聚会之所”,他要求此“山长一席,必经淹贯经史,兼攻时文、诗、赋”,“勤于接纳,善于讲解”,最好做到“经师、人师名实相符”。

  几经周折,莲池书院新山长最后选定的是曾国藩的进士同年、直隶新城(今属高碑店市)人王振纲,即后来的文化名人王树枏的祖父。此人中进士后没有入仕(这在当年是不多见的),在家侍奉双亲,自治学事,兼授弟子,成为一时佳话。他出任山长后,莲池书院的学风士习当有所改善。不过,该书院真正发生巨变,还是后来由张裕钊和吴汝纶相继任山长期间,尽管当时已是李鸿章主政直隶之时,但张、吴二人都在曾国藩的“四大弟子”之列,是当时桐城文派的中坚,自然与曾氏有着密切的渊源联系。

  而曾国藩在直隶时,就着力通过改善书院教育,一矫他心目中直隶近年“学风朴陋”之弊,进而带动一省风气的改良。他除了整饬书院外,还有在莲池设“礼贤馆”的举措,即“令各州县遴选才德之士,举报送省,于书院外另辟一区以相接待”,目的在于“稍鬯宏奖之风”。尽管实际上并没有完全达到预期效果,但可见曾国藩借以激励和搜罗人才、改良风习的用意,与对书院的整饬相辅相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