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危机时期的财政管理改革,仅仅做到增收、节支、挖潜以及促短期增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新深刻认识财政的本质,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是实现宏观经济政策短期效应的重要工具。其中,财政政策变量是可供选择的重要手段。后危机时期的财政管理改革,仅仅做到增收、节支、挖潜以及促短期增长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通过重新深刻认识财政的本质,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实现公共财政职能,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化。
深刻认识“财”与“政”的关系。财政是“财”和“政”的有机结合。有专家指出,财政的分配关系就是“以政控财,以财行政”。财政管理应充分结合施政来理财。因此,财政管理要向公众阐明今后财政活动与国民经济的相互关系,既要阐释财政预算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也要说明国民经济对财政的影响。财政管理要有明确的目标,即以经济增长和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为目标。
形成公平的市场环境。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导向的财政管理改革,应有别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揽”的管理理念,“有所为,有所不为”,应通过市场化改革,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基础性作用。财政通过支持垄断行业改革,放宽市场准入门槛,让民间资本在市场竞争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减少政府投资挤出现象。在公共财政和民生财政理念指引下,财政重点向“三农”、节能环保、社会保障、教育科技、中小企业等倾斜,逐步培育和放开卫生、医疗等市场。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