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贡》中提到的“三江”的概念长期存在着争论,清代民国时期学术界基本上认定三江分别是“长三角”概念的长江、吴淞江和钱塘江。“三江既导,震泽厎定”,三江的水流向大海,太湖岸才慢慢确立。此后三江的概念逐步发生变化,唐代以后,受江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影响,三江的概念逐步局限于太湖东部的吴淞江流域。明代金藻总结历史时期的水利学说,特别是宋以后的太湖东部各种各样的水利思想,提出了三江水学的概念。三江水学的基本理论和主要问题基本上形成于宋代,近代的太湖水利史研究过于注重排水理念与工程技术,故对许多问题仍然难以理清。实际上,为了深入地理解这一地区的水环境与水利的关系,更应该从生态环境史视野下探讨三江水利之学。太湖地区的特殊地理条件,塑造了特殊的水文生态。整个太湖地区是一个以太湖为中心的蝶形洼地,只是太湖东部地势较高,使太湖水从西、南、北较低处向高处流,水先从低地向高地仰流,进入冈身中的吴淞江故道低地区以后,才由高处向低处流入海。此外,水流还受潮水的顶托,两种因素使水流总体上呈缓流状态。这种状态看似排水困难,实际有利于太湖东部的稻作农业。大面积处于浅水缓流状态的河流,为圩田开发提供最佳水环境。人类的水利工程或治水工程,必须利用这一天然的特点,充分利用缓流的益处。盲目地加快排水,往往会导致水利自然生态的破坏,水旱频繁。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