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非物质文化视野下的苗族蚩尤戏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19 10:3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苗族蚩尤戏源于苗族古老的民间祭祀活动,有着数千年的传承历史,以古朴、诙谐、夸张、个性化的表演方式,纯正的民族素材和独特的苗族面具而被誉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然而,目前出现的传承人严重流失等现状,让人担心,苗族蚩尤戏真地成为历史的化石。

  传承人严重流失

  苗族蚩尤戏普遍被认为形成于五千年前,最早见诸于文字记载的是南朝梁任昉(460—508)撰写的《述异记》。《述异记》载:“今冀州有乐名‘蚩尤’戏,其民两两三三,头戴牛角而相抵,汉造角抵戏,盖遗制也。”在《述异记》中,把蚩尤描绘成:“人身牛蹄,四目六手,耳鬓似剑戟,头有角。”《中国戏曲通史》认为它很可能是原始时代祭蚩尤的一种仪式舞蹈。

  蚩尤戏一经成为一种艺术形式,就以自己的发展规律去实现它的艺术价值。从苗族的文化发展历史上看,通过人们对祖先及蚩尤的崇拜,促进了苗族蚩尤戏的产生,在一定的历史时期,蚩尤戏起到了传播民族文化艺术的关键作用。不难看出,苗族蚩尤戏是经苗巫傩等宗教祭礼活动发展而来的民间艺术,它与苗族原始宗教艺术和其他民间艺术相融合,形成了一种多元艺术形式的宗教艺术,在其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这种艺术形式已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从蚩尤戏发展的现状来看,问题甚多。首先,传承人严重流失。由于受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人们精神文化生活有了空前的丰富和提高,一些现代观念冲击了传统的民族艺术。如今,许多孩子不愿意从事民族民间艺术这一行业,传承人断层问题严重。其次,民俗传统的制约。蚩尤戏是宗教仪式戏剧,是祭祀蚩尤的一种民间小剧种。一般在农村重大仪式、集会甚至办喜事等场合都不会请蚩尤戏剧班,这使蚩尤戏的演出市场受到限制。再次,缺乏宣传、创新。电视、报纸、出版物等媒体对蚩尤戏宣传少,人们接触蚩尤戏机会少,观众对其关注程度低。此外,还存在资金缺乏问题。蚩尤戏和许多地戏一样,都存在着经费困难问题,这也是制约蚩尤戏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