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能源生产及消费具有“富煤、缺油、少气”,以及“新型能源短缺”的结构特征。与1952年相比,2008年,我国的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比重从95%下降到68.7%,石油消费由3.37%提高到18%,天然气消费由0.2%提高到3.8%,水电、核电和风电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则由1.61%提高到9.5%。
在能源生产结构中,传统能源占绝对大的比例,尤其是煤炭产量自2002年以来的8年间,在能源生产结构中的占比一直保持在76%左右;其次是石油,我国原油生产在能源生产结构中基本是12%左右的水平。而在二次能源中,无论消费结构还是生产结构,基本上是以燃煤为主的火力发电为主导能源。显然,这种以低热值的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负外部性对环境影响较为重大。
实践证明,在工业化过程中,发展经济与环境优先之间存在着某种难以回避的、必然的替代关系。能源是“工业的粮食”甚或“现代工业的血液”,却具有巨大的外部性影响。能源结构向多元化和均衡的方向发展,既是能源战略转型的核心问题,更是国民经济宏观战略朝向可持续发展方向的理性选择。近年来,在我国能源领域悄然发生了以下几方面战略转型和历史变革。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