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历史是直视现实的精神原动力。回忆不是单纯的怀旧,不是沉溺于故乡,恰是为现实存在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为走向未来寻找一份原动力。凡是成功人士或是成功的民族,无不重视自己的传统甚于沉浸于现实。而且不仅一次、一种、一向地解释历史,而且多次、多种、多向地解释历史,犹如反刍之咀精嚼华。
现代国人的中坚力量,无疑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中年人士,他们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那是上世纪的七十、八十、九十年代。就像他们年轻时看到的一样,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年人士,开始回忆他们的五六十年代,还创作了一首歌曲《二十年后再相会》。中国汉民族最近半个世纪的事件表象和精神实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这两代人的集体回忆所唤醒和代表的。作为六十年代生人,笔者先要回忆三十年前,在懵懂的青年时期第一次接触上代人的回忆记录的作者们,如谢晋、张贤亮、冯骥才等等。近十年,五六十年代的生人,已经开始回忆自己的童年,他们是王朔、海岩、王海鸰等。当回忆不可避免地轮到现在开始记录的人等时,说明六十年代生人已经青春不再,开始进入历史的沉积断层!
与作家记录回忆的情感史方式不同,学者记录回忆的方式是观念史或思想史。当然,他们记录的时段要比作家长些,尤其关注现代性的生长,其漫长、艰难、多变、诡异、牺牲的历程。不管其关注对象的时段和关键词有何区别,是从现代回溯到古代,还是从古代延伸到现代,其出发点却大多可以追溯到其生长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以及作为成年人的童年、少年和青年的理想、抱负和情怀。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