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特别策划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15 15:1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贯彻《意见》,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

  □洪虎

  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颁发了国发2009(22号)文件,即《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一个指导新世纪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作为国务院的文件,专门来谈中医发展,据我了解还是第一次。

  《意见》的五项基本原则

  这个文件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新思想,突出强调了中医药发展自身应该遵循的规律、特点和要求,强调要促进中医中药协调发展。

  文件的基本原则,提到了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中西医并重,把中医药和西医药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同等重要”,我理解就是都要摆在主流医学的位置,而不是把中医药放在从属辅助的部分,这个思想是对中西医并重的一个很重要的阐述和补充。二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既要保持特色优势,又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文件没有再提中医药现代化这个提法。为什么不这样提?现在人们把西医定位为现代医学,你提出中医现代化,那就是要用现代医学来改造中医,那不就是西化了吗?所以现在的提法是,中医药的发展要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三是坚持中医与西医相互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促进中西医结合。这个提法赋予了中西医结合新的含义。在这个文件里,特别强调的具体内容是鼓励西医师学习中医,培养一批中西医结合的人才。这个和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西医结合的初衷是一致的。四是坚持统筹兼顾,推进中医药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发展。五是坚持发挥政府扶持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为何不再提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

  这个文件没有再出现中医现代化的提法,没有再出现中医药国际化的提法。它把中医药国际化表述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因为所谓的国际化是拿国际的规则来套自己,中医药走向世界就不是这个概念,不是用国际现成的规则去“化”自己,而是自己要努力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和接受。没有提中医药现代化,然后赋予了中西医结合新的含义。所以我觉得这个文件渗透了很多新的思想。

  《意见》反映了对中医药的新认识

  中医药的体系更加清晰、完整。谈到中医药,《意见》开宗明义,把民族医药看成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和中医药分列。如此,中医药的体系分类比较科学。确立了中医药是医学科学,但又不单纯是医学科学,它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肯定了中医药事业的贡献。《意见》肯定了中医药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国的传统医学有符合先进理念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做指导,所以,它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也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才需要把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放在并重的位置上。

  《意见》明确了中医药的特点和优势。疗效是判断医疗方式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如果你这个疗效能够被别的代替,人家也就不一定选择你。但是你这个疗效明显,又简便易行、费用低廉,人家就容易选择你。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这样才能增强发展中医药的信心。

  《意见》从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层面,揭示了发展中医药事业的重要性,指明了中西医并重是我国医疗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我国《宪法》是这样表述的,两种共同发展。所以我国的主流医学是二元的,不是一元的。

  《意见》客观分析了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明确提出了我国当前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中医药特色优势逐渐淡化,服务领域趋于萎缩;老中医专家的很多学术思想和经验得不到传承,一些特色诊疗技术频频失传,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创新不足;中医中药发展不协调,野生中药资源破坏严重;中医发展基础条件差,人才匮乏。《意见》指出,要把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升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弘扬中华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高度来看待。

  《意见》确立了按照自身特点和规律管理中医药的原则。现在大家认为很多管理体制不顺,关键在于没有按照中医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来管理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发展是个涉及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的全面系统工程,单独靠一个部门很难胜任这些工作。所以,必须健全完善体制机制以适合全面发展的需求。

  《意见》强调,要积极推广使用中医药的适宜技术,推动中医药进乡村、进社区、进家庭,普及中医药知识。此外,如何将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规划、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纳入到“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去,还需要重点研究。

  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的作用 积极推进中医药产业化

  □李慎明

  中医药学是以汉医药为主体,包括中华各少数民族医药学在内的集大成的一门科学。它既包括医学,又包括药学,还包括针灸、推拿等多方面的医学医术。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是我国各族人民在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和与疾病做斗争中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医学科学,为中华民族繁衍昌盛作出了重要贡献,并将对世界文明进步继续产生积极影响。1953年,毛泽东同志曾说:“中国对世界有三大贡献,第一是中医……”1954年,他还在一次重要批示中指出:“中药应当很好地保护与发展。我国的中药有几千年历史,是祖国极宝贵的财产,如果任其衰落下去,将是我们的罪过。”从当今我国中医药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看,积极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极其重要和紧迫。

  充分发掘中医药学蕴涵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中医药学凝聚着中华各个民族的智慧,蕴涵着优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药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始终贯穿在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当中,并对中医药学起指导作用。而唯物和辩证的观点也正是中医药思想的精髓。

  所以,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医药哲学理论,极具生命力,并具有长远的指导性。中医药学中的“五行之法”,体现了我国古代哲学关于事物彼此联系、相克相生、相容相和的哲学思想;中医学关于人体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形神相即的统一体的观点,体现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医学最高范畴的“气”论、“气”说,体现了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朴素的物质一元论的思想;中医学的阴内阳外、阴阳相合的“阴阳说”,体现了相容相和、相辅相成的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等,而不能对其赋予唯心主义的解释,变成不可捉摸的“玄学”。

  长期以来,中医药和西医药互相补充、协调发展,共同担负着维护和增进人类健康的任务,这是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重要特征和显著优势。随着健康观念变化和医学模式转变,中医药越来越显示出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切实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必须充分利用中医药这一宝贵的卫生资源。

  只有中医药产业强大,才能带动整个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药的产业化将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当前中医药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一是2009年4月国务院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中医药发展提出了很多政策支持。二是现代中医药产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将以具有中国独立知识产权和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与生物医药产业并列为21世纪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两大支柱。三是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生命科学的突破,为中医药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和驱动力。四是中医药产业化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发展基础。

  中医药是我国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中医药的创新,不仅对医疗保健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还将对生命科学产生深远影响。为此,要正确处理中医药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要加强医经、药经及针灸、推拿等各种医学、医术之间的交流切磋,共同提高。提倡中医药理论研究工作者、临床实践医务工作者与有志于振兴中医药事业的企业家等协作配合,共谋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医自身完善与发展的必需。中医要吸纳西医的成就,引进西医微观实验和实证的分析方法,这样既保持中医整体综合的优越性,又使分析与综合在更高层次上统一,进而不断发展。

  《中华医藏》编纂工作应适时提上日程

  □方克立

  2007年1月29日,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那天,91岁高龄的任继愈先生亲自到会支持,即席发言,讲话意味深长。他说:“回想我们的爷爷,我们爷爷的爷爷是靠什么维持健康的呢?怎么治病的呢?就是靠中医,这是不能够忘本的。但今天忘本忘到了这么一个程度,竟然说中医不科学,这是不对的。怎么不科学?中国数千年的实践就证明中医是科学的。”他还说,“研究中医,我们守土有责,对这个科学的领地不能轻易放弃。”这些话好像还在耳边回响。我们要永远记着他“不能忘本”、“守土有责”的教导。

  在酝酿成立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的过程中,我曾与任先生讨论过编纂《中华医藏》的问题。中医典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占有很大比例,国内图书馆收藏的中医书目就有一万三千多种,很有必要在进一步调查研究、科学整理的基础上,编纂一部《中华医藏》,保护和传承好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现在已经有“佛藏”(《中华大藏经》)、“道藏”(《中华道藏》),近年来又在编“儒藏”。儒、释、道、医四大“藏”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精神文明的特色和水平,也应该适时地把编纂《中华医藏》的工作提上日程。

  任先生同意我的看法,他说:“这件事情迟早是要做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古籍整理项目,需要有一批懂中医和中医学史的专家参与,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才谈得上科学整理。现在能做这件事情的人已经不多了,应该提醒有关主管部门,及早把这个项目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他主张先做论证,然后提出可行性方案。

  中医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年来做了大量工作,成绩显著,在我看来作用与影响比预期的还要大。我建议能否把任继愈先生生前关注的《中华医藏》的编纂工作也作为一项列入计划,积极准备,做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推动这个项目早日列入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

  如果把《中华医藏》编出来了,中华医道的传承与发展轨迹一清二楚,后人做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工作,就有了切实的依据,谁也不能轻易把中医药的发明权、话语权拿走。

  《中华医藏》作为国家重大文化建设工程一旦立项,就不是少数专家所能完成的,而需要文化部、卫生部、教育部、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通力协作,设立由中医学专家和古典文献专业人士组成的工作班子来具体实施。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健康生存和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到中国文化,特别是中医学的传承和创新的一件大事,不论任务多么艰巨,我们这一代人都要以高度的责任感来完成它。

  树立中医主体意识 发扬中医人文特色

  □楼宇烈

  中医要影响世界,首先要影响我们的国人。如果医学没有影响及国人,要想去影响世界大概很难做到。

  中国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就是失去了中国自己的文化主体意识。同样,中医也失去了中医的主体意识。时至今日,人们在对中医的认同方面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误解。

  树立中医主体意识并不是不加区分地全盘继承。所谓中医主体意识就是对中医文化传统要有所认同,要有所尊重,要有信心,要继承和发展。

  中医不必处处都跟科学去比附。中医是个独特的知识体系,没有必要处处用科学知识体系来衡量中医的知识体系,当然,也无须用中医的知识体系去排斥科学知识体系。

  随着近代的学科分类明确,知识体系开始分化,思维方法也开始分化,科学知识体系得以形成。特别是近代西方的实证科学发展起来以后,形成了一整套实证科学的思维方法。中国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在比较了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差异后,认为西方哲学所注重的是物质,中国哲学所注重的是人事。

  由于人类知识体系里面有针对物质、人事的区分,这两种知识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在研究以人事为主方面,还是要以传统的人文学科研究方法为主;而研究科学知识体系的,还应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主。两者相互吸收、相互补充。

  中医整个学术体系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医学体系,而是一个具有丰富人文文化色彩和内容的知识体系,包括了哲学、艺术、宗教、方技等各方面的内容。它是一种综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养生、摄生、贵生等在内的整体的生命学体系。由此可见,中医不是单纯的疾病医学,而是中国的生生之学。

  中医里具有丰富的人文思维的方式,由此能够推出中医的根本特点。西医是注重外敌的,以克敌为主。这就要求必须要具体化、要准确,要具体落实到一个“敌人”身上。而中医注重的则是“内乱”,以平“内乱”为主。中医是要解决你身体里面各个经络、脏器之间气血通不通、平衡不平衡的问题。中医是要来调适它,要固本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