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地利维也纳召开“冲突下的考古学”国际研讨会
4月6—10日,由维也纳大学(University of Vienna)、冰岛大学与美国威廉姆斯学院(University of Iceland & Williams College)联合主办的“冲突下的考古学”(Archaeology in Conflict)国际研讨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国际中心举行。本次会议重点关注由于战争因素所导致的与日俱增的文化遗产流失现象。
在过去25年里,即使拥有国际公约和公众意识的保障,文化遗产依旧不断成为各类武装冲突中的破坏目标。这些破坏行为往往表现为对考古遗址、宗教建筑以及文化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和博物馆)的毁坏。
会议聚集了众多国际学者,包括考古学家以及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人士。与会学者就目前诸多武装冲突中对文化遗产的破坏行为发表了意见,并且阐述了各自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所扮演的角色。学者们认为,目前文化遗产流失现象严重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文物走私的猖獗;其二是因为二战以后战争态势的改变,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非法武装组织,致使许多政府不再遵守国际法规定,倾向于雇佣私人武装和安保公司来进行文物保护工作。针对上述情况,与会学者建议组建一个利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法的跨国合作网络,加强对诸如攻击、抢劫以及毁坏文化遗产等行为机制的理解。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数字化创新“百年战争”手稿得以重获生机
得益于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努力,记录英法“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的手稿将在本月通过数字化虚拟形式在网站上与公众见面。该网站由英国国家人文艺术研究会(Arts and Humanities Research Council)创立,谢菲尔德大学法文系名誉教授彼得·安斯沃斯(Peter Ainsworth)领导完成。
名为“傅华萨在线”(Online Froissart)的网站,将向公众展示超过100份的“百年战争”相关抄本。这些抄本均来源于法国中世纪著名编年史家让·傅华萨(Jehan Froissart)的《编年史》(Chronicles),从而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了解英法之间史诗般百年战役的独特视角。
迄今为止,让·傅华萨的《编年史》依旧是人们了解这场旷日持久战役的主要信息来源,历史学家们始终对它拥有极大的兴趣,认为该著作是对14世纪的欧洲战争的深入性、真实性描述。“傅华萨在线”不仅向公众提供14世纪相关人物的历史散文、政治评论以及注释笔记,还配备了强大的网站排序工具和搜索引擎,力争成为一个国际性浏览平台,展现真实和虚拟的《编年史》手稿。
(张肖雯/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