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炊粥之具,《汉书》称空足鼎为鬲。青铜鬲的出现是在商代早期,形状多作侈口,有三个中空的袋足,其主要作用是增大与火的接触面积,以便炊煮加热。到商代后期,大多数的鬲有精美的纹样,用火加热容易熏黑,影响美观。于是,鬲逐渐演变成盛粥的器物。直至战国末年,青铜鬲才慢慢退出生活用器和祭器的队伍。
从该器内15字的铭文可知,此鬲是伯矩接受燕侯的赏赐,为纪念其父而做。这件鬲全身以牛首为重要装饰,造型华丽。口略向外撇,束颈,双耳立于折沿之上,鼓腹,足呈袋状,足跟作柱形。有盖,盖面所饰牛首纹状作高浮雕式,盖钮为圆雕式小牛首,两两相背。颈部饰夔纹一圈,间以短扉棱。三袋足上各饰一大型浮雕牛首,牛角粗大高挑,颇具飞扬之势,其与盖面牛首遥相呼应,全器共装饰七个立体或浮雕的牛头。伯矩鬲形制端庄厚重,纹饰制作极为工细,与众不同的高浮雕装饰风格,有气势恢宏之感。
青铜鬲的发展轨迹有着非常鲜明的时代特征:商早期鬲多无耳;中晚期则与分裆鼎相似,有双立耳,足跟较高,腰部多饰纹样,铭文在口沿内侧;西周早期,器体厚重,柱足中空;中晚期,横宽,板口沿,扉棱装饰在腹部。牢牢把握鬲的时代特征,对鉴别真伪大有裨益。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