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教师教育创新的关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08 14:3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

  近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正式公布,全面阐述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的发展任务、改革任务、保障任务。《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造就一批教育家的目标任务。那么,从根本上提升教师职业水准、促成教师专业化成长、实现教师教育变革,就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中国围绕教师教育本身的研究——诸如教师研究、儿童研究、学习研究、实践研究、教材研究——历来十分匮乏,导致现行教育学科的课程设置及其课程内容几十年来变化甚微,无论开发体制还是教材体系都严重滞后。

  “教师教育”的政策和制度逐渐取代旧式的“师范教育”,是当代国际教育发展的重大标志。我国古代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教师”的地位极其崇高。伴随着近代学校教育而发展起来的师范教育,使得教师从“道德型教师”转向“方法型教师”。到了20世纪末,产生了整合上述两种类型的教师教育的需要,开始寻求“有专业学识”的“专业型教师”。这跟日本“教师形象”所经历的三个发展历程的演进——从“圣职化”到“工匠化”再到“专业化”,是大体一致的。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倡导“教师教育”以取代“师范教育”,决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发展观的转变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教师教育”隐含了三个发展脉络:第一,教师培养的渠道由单一闭锁走向多元开放,需要整体规划。第二,教师培养过程由职前培养走向终身发展,需要一体化设计。第三,教师形象由教学技术人员走向“反思性教学”专家,讲究专业素质。这样,从“教师教育”的发展脉络必然引申出“教师教育模式”有别于“师范教育模式”,前者优越于后者的三个基本点是:第一,它不是封闭的与守旧的,而是寻求开放与创造。第二,它的主旨不在于“完成式教师”的养成,而在于“未完成式教师”的培养。第三,它不局限于“教师个体”的养成,而是旨在“教师集体”的形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