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中实质主导着教师教学行为的,不是既定的教育理论或技术,而恰恰是教师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自身实践的反思而建构形成的实践智慧(实践性知识)。
千百年来,人们(包括教师自己)一直深信不疑,教师的职责就是传授知识,或者再拓展一些——教书育人。然而,当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技术型转向创新型,当教育的发展从关注教育规模转向关注教育质量,当我们观察教学的视角发生变化,教师就不再仅仅是“教书匠”,教师的职业品性正在发生改变。
从程序化教学转向情境化教学
过去的观点认为,教学就是将预定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学生的任务就是掌握这些知识和技能。学校教育发展形成了传输知识的控制系统,教师的教学活动遵循既定的程序,关注的是完成各个教学环节,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很少思考学生的背景与课堂环境之间怎样相互作用,也没有慎重考虑内在于所选教学方法之中的目标和价值。教师只从学生是否吸收了教学材料的角度来关心学生,考虑的是如何将教学目标所规定的知识高效率地传输给学生。这种教学观只见知识不见“人”,与当今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教育学说背道而驰。
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已经将创新而不是重复和模仿作为对人才的要求,知识总量的急速膨胀也要求教师工作的重心必须从“教知识”转向“教学生学知识”,即所谓的授之以渔。教师的职责更多的不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合的场景或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提供恰当的帮助。这一切没有固定的模式或程序可以依循,教师必须根据所处情境,在行动中不断选择与思考。他们不再仅仅是知识传授者、教学技术员,更像是学习环境的创造者、学习的促进者、批判性的思考者以及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所说的“关怀者”,是一种“多向度”的人。教学计划只是一个粗略的行动纲要,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现场,发展出不同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将成为对知识和技能主题的探究,而不只是一些有待于学生学习的材料;教学媒体也仅仅是一种外在于教学的物质条件,教师会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创造性地使用它们,并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