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08 14:2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当今中国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引起了外国政要、学者甚至普通民众极大的关注,他们对中国特别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有责任给外国人讲中国的理论,在研究“中国模式”中要善于运用国际通行的语言并同时赋予“中国模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何要国际化

  在20世纪相当长的时间里,受意识形态的影响,许多国家对中国持戒备态度。伴随着中国的迅速发展,外国政府开始重新思考怎样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打交道,在他们眼里,中国是一个苏醒的巨人。越来越多的俄罗斯人开始关注、研究“中国模式”,在很多领域里自觉不自觉地借鉴中国的做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际地位的崛起成为非洲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点,中国的发展模式对他们尤其具有吸引力,中国为非洲摆脱贫困树立了榜样。中国的发展模式同样引起了许多拉美国家的关注,它们正在吸取过去的教训,借鉴中国的经验。中国的发展模式在亚洲更引人关注:印度正在着手研究“中国模式”,期望从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同时也正在仔细琢磨“中国模式”,试图探索一条印度特色的发展之路;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国家的越南、老挝也正在学习中国经验。能够引起许多国家的兴趣,恰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积极“走出去”,加强与外国学者的全方位、实质性交流,向世界正确介绍中国,让更多外国学者了解中国的现实、理论、政策,进而影响外国政要的决策,加深外国普通民众对中国的理解。

  中国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必须扩大国际话语权。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给中国带来了显著的变化,甚至对世界经济发展也产生了影响,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对外宣传是明显不够的。怎样打破西方的话语霸权,用中国的话语、中国特色的语言去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是中国外交或者说理论外交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化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