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一直在高校工作,后来到江苏省委组织部,这种经历让我非常关注高层次人才问题。去年两会时有记者就此问题采访过我。日前,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公布。我想,今年两会围绕教育的相关问题仍将是热点。 我认为,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创新发展的关键因素和主导力量,已经成为提升区域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引擎。2009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09年任务时明确提出,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知识产权战略,再次强调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加强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李源潮部长在2008年、2009年先后两次在江苏代表团谈人才,分别就人才强国战略和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作了深入系统的阐述。
2007年以来,江苏省率先在全国启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以人才结构调整引领产业结构调整,以人才集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以高层次人才引领创新发展,努力探索以“五个统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新路子。据2009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由全国第4位跃居第1位,成为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之一。
我认为,人才问题要把握这么几点:一是统筹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相协调。要把政府引导与企业主导有机结合起来,实施财政资金引导、激励政策扶持、人才和科技投入向企业倾斜等政策措施,激发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内生动力,促进企业成为引进人才、科技研发、自主创新的主体。
另外,还要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创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作用,政府引导而不包办代替,使企业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的直接引进者、使用者和受益者。实践表明,政府引导、高额资助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效应,但如果没有较好的创新创业平台,企业就犹如在真空中生存。引进人才能否留住、落户项目是否转化、落成企业如何壮大,关键在政府引导与企业主体两个作用的发挥,政策支撑、持续配套、科学引导是保障,企业发展是根本。
二是统筹引进人才与培养使用相协调。引进人才是前提,培养人才是关键,用好人才是根本。要大手笔引进。江苏省对紧缺、特需的高层次人才,舍得开出高薪酬、拿出大价钱,不惜成本引进。省级财政每年引进人才专项资金2亿多元,每人资助100万元。无锡市对引进的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不低于300万元的创业投资和不低于300万元的资金担保。不仅要大手笔引进,还要大教育培养。只有引得进,才能产生以才引才、以才聚才、以才育才的裂变效应。也只有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才能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不断吐故纳新,增强活力。只有用得好,才能留得住,在创业初做保姆、发展中做助理、成功后做保安,让各类人才放心流入、潜心发展、安心创业。
三是统筹人才引进与产业集聚相协调。高层次人才常常是产业形成和突破的核心推动者,一个领军人才就能催生一个大产业。既要立足产业实际,又要有超前意识,敢于催生新的产业,形成以高层次人才集聚引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新局面。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必须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只要具备相应的基础条件,一个领军人才就能催生一个新产业。高层次人才是推动产业发展的最紧缺资源和最大的内驱动力。
四是统筹高层次人才与各类人才建设相协调。近年来,江苏省充分发挥“人才引进计划”的示范引领作用,放大辐射效应,带动了其他各类人才队伍的整体建设。通过实施“双创”人才工程、“333”人才培养工程等,不仅带动了部门的“六大人才高峰”、“青蓝工程”等以及无锡的“530计划”、苏州的“姑苏人才计划”的推进,而且产生了连锁示范带动效应,有力地推动了各类人才队伍建设。高层次人才是从普通人才成长起来的,只有以高层次人才示范引领开发,才能实现人才开发的乘数倍增效应。这是江苏省在人才开发上探索的高点引领、重点突破、协调推进、激活全局的初步探索。
五是统筹规范引进与多元引进相协调。要适应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在严格规范人才引进的同时,不拘一格,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大力吸纳高层次人才,做到规范严格而不呆板,形式多样而不散乱,探索出一条规范引进人才与规模质量效益相统一的新路径。首先,公平公正、科学规范引进。其次,引进领军人才与引进创新团队要相结合。现代科研越来越依赖于团队合作,大多数重大科研突破和技术创新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再次,国内开发与国际开发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人才开发优质资源,加速人才国际化进程。引导国内外创投、风投、猎头等投融资机构与人才项目相结合,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最后,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相结合。实行固定与流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灵活引才机制,建立不求所有、不求所在,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柔性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崇尚创新、鼓励创业、尊重个性、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广纳天下英才,汇聚创新智慧,促进创新发展。实践表明,在科学规范引进人才中,以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动本土自主创新为契机,采取灵活多样的有效方式大力挖掘国际国内人才资源潜力,在国际合作中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是一条科学有效的新途径。
(本报记者陈静/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