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价格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这也是一个奇特的范例。或许,中国人可以将千年流传的民谚“民以食为天”更改一下,变为“民以房为天”。难怪有的房地产商试图打造出一种“文化现象”:“中国的传统习惯让大家不得不买房,所以年轻人购房比例居高。”查遍“河洛之学”似无此说,民间谚语亦无足够印证,不知所言缘起于何时的传统?
实际上房地产商巧妙利用公共媒体,在缓慢而又坚决地培植一种社会畸形心态:人人必须买房,房价时时走高,此乃天经地义。其实,历朝历代、古今中外,房价都有一个价值曲线,不可否认,有其巅峰状态,亦有坠入谷底之时,从某种意义上成为体现当时社会经济状态的温度表。但是,相关利益群体不愿正视这样的历史。他们似乎只认一个道理,社会消费心理买涨不买降(其实不然,谁不愿买价廉物美的产品呢?诸如当下汽车消费足以印证),所以不惜误导而让房地产业成为社会生活和舆论关注的中心。公共媒体本来应当成为社会公信力建设的核心力量,表达社会良知,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但是,一部分公共媒体似乎背离了这一其存在的社会宗旨和基础,转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一部分“顽固地坚持着利益群体代言人的角色”放言无忌者们的利益群体呼应者。从另一种角度而言,这些“擅于利用信息平台的高手”们,“他们都不是穷人。但他们之间都坐不到一起”,甚至“彼此从内心反感对方”。然而恰恰是这样为数不多的利益代言者,在高额利润驱使下,以一种默契的方式,在运用公众媒体和信息平台,通过所谓“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方式,不断地放出“雷人雷语”,释放所谓尖锐对立的障眼烟幕,聚合“粉丝团队”,在巧妙地引导社会心态,致力于将人们引入一个事先埋伏的误区,以期房地产价格一路走高,坐享一本万利的生意。显然,“他们都是媒体的宠儿”。在这里,一些公共媒体颇有甘为人托之嫌。“利益代言人”甚至不用花销本该支付的广告费用,轻车熟路,转而获取不菲的“商业运作出场费”。于是,一边拿取高额年薪,一边以催眠术式的方式在说“中国的房子太便宜了”。这话说出去他自己都不信。当然,作为一个精明的商人,这是他的天职所在,无可厚非。但是,作为公众媒体和信息平台,这便失去了其应尽的公允职责和道义。以资金为后盾的强势言论,以恣肆的方式涌向社会,恐怕有对公众意志的无视和践踏之嫌。因此,我们在要求公共媒体和信息平台保持其公共特性的同时(这也是公信社会建设的重要内涵之一),作为受众,也要保持一个冷静的心态和清醒的认识。切记,买房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年轻人除了购房还有更多的事情可做。让百姓“住有所居”,也是政府的职责之一。相信随着新的政策调整,住房及房地产价格问题终归会得到合理解决。
当然,高房价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矛盾。比如,各级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当地财政收入中的主干之一。从某种意义上,也成了一部分官员的政绩硬件。再加上房地产商不得不纳入其运营成本的某些灰色支付,以及投机性经营和投机性资金流动,捂盘惜售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当下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的成因之一。其实,房地产价格稳定与否,从某种意义上也对社会的稳定形成潜在的挑战。因此,对于房地产价格不能放任,更不能使其成为脱缰的野马。公共媒体和信息平台更不能任由“雷人雷语”撼天震地。这里应当有政府的声音、政策条规的限定、法律底线的约束和社会良知的体现。
令人鼓舞的是,在两会前夕,温家宝总理“带着真心、真意、真情”在新华网与网友在线交流时坦陈:“群众的心情我非常理解。我也知道所谓‘蜗居’的滋味。”并提出政府将采取四项措施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这一网络问政非常及时,并且明确告知社会,2009年到2011年,将建成750万套保障性用房,现在看来,能够超额完成这个任务。2009年,已经完成了200万套。今年将完成300多万套。这些数据和举措温暖人心,起到稳定社会心态、平抑房地产价格的作用。温总理说:“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这的确让人感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