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主要从事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及文化理论等方面的研究,所以今年的提案和建议也主要围绕这两方面来撰写。有些提案是前几年在新疆调研时形成的,如《加快投入建设新疆南疆沙漠防护林的建议》和《加大投入扑灭新疆煤田火的建议》。这两个提案与新疆的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密切相关,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保护,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他提案和建议有些是通过调查形成的,有些是平时关注国内外大事、随时收集资料形成的。
去年我提出了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提案,今年的书面发言《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强化国家认同》也包含这方面的内容。公民意识是现代国家的基本意识,也是现代国家个人身份认同的基本因素。目前我国的公民意识比较淡薄,民族意识、宗教意识、宗族意识远远高于公民意识。如果长期发展下去,是很危险的。去年两会期间我曾提交关于加强公民意识教育的书面发言,受到普遍好评,今年结合去年发生的种种民族问题,着重强调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提出一些更具体的意见。
今年我还提出了《关于高中历史新课标应增加“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专题的建议》,这份提案的相关信息是我女儿何如佳和我弟弟提供的。去年女儿参加高考,我主张第一志愿报北京大学,考不上就复读。女儿却说,从2007年开始,高中历史实行新课程标准,与自己学的课本不一样,高考内容和方式也可能不同,复读较麻烦。于是,我找来她的历史教科书翻阅,发现她学的教科书是以朝代为线索,每一个朝代都有关于民族关系方面的内容。
后来,我又打电话给在深圳实验中学任历史老师的弟弟了解情况。他说高中历史新课标争议较大,褒贬不一,尤其是没有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专题。通过他发来的高中历史新课标材料,我发现,新课标以专题为线索,必修课分25个专题,但没有与民族关系有关的专题。在选修课41个专题中,与民族关系有点关系的只有一个“北魏孝文帝改革”。历史上的民族互动和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问题,在新课标中没有任何反映。因此,我认为应该在必修课中增加“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
增加“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有助于树立科学的民族观。许多人不清楚本民族的历史根源,以为中国各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这样,不清楚我国大多数汉族人都是古代少数民族融合而成的,不了解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少数民族相互融合和汉族融入少数民族的情况,不了解中华民族由多元到一体、由自在到自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费孝通的观点)。通过增加“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这一专题,可以让学生了解汉族和少数民族在血缘上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华各民族都是兄弟民族,达到消除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的目的。
《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建议》的提案也是我女儿何如佳提供的线索。有一天她在看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我感到很奇怪,就说美国人怎么拍与中国有关的动画片。她说,你太落伍了,美国早就拍了动画片《花木兰》,赚了很多钱,这叫文化创意产业。她从三四岁起就开始玩电脑,喜欢用电脑画画和设计。上高中时兼任校刊的美术总监,上大学后北京大学团委经常请她设计大型报告会五米宽的广告。她说自己喜欢文化创意产业,但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很落后,希望我呼吁国家加大投入,还帮我查找关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材料。在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文化艺术、创意设计、传媒产业等)发展很快,比如英国文化创意产业仅次于金融业,位居第二。1998年美国推出动画片《花木兰》,全球票房收入30亿美元,在中国达3亿元人民币。2008年又推出《功夫熊猫》,影响很大。因此,应该充分发掘、利用我们的文化资源,发展中国自己的文化创意产业。
除了这些提案,我还提出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弘扬和复兴传统节日文化》。今年1月8日,应国务院参事室邀请,我参加了国务院参事室、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央文史馆合办的“春节文化论坛”,国务委员、国务院秘书长马凯出席并作重要讲话。我提交了《继承和创新相结合,弘扬和复兴传统节日》的文章,就如何继承和创新春节民俗文化问题提出了九点意见。会后,国务院参事室综合各主题发言的要点上报中央,受到中央主管领导的重视,并批转文化部落实有关建议。我国传统节日很多,不仅要办好春节文化活动,而且要办好其他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的文化活动。所以,我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范围,撰写办好所有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的建议。
另外,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晚报》报道了《中国人过年,全世界赚钱》的新闻,使我更坚定要写这一建议。外国人为了吸引中国游客,很重视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表演活动,如今年2月15日(大年初二),美国最大的连锁百货店梅西百货纽约总店破天荒地在室内为中国游客举行了舞龙舞狮表演。2月16日(大年初三),纽约帝国大厦首次停止招待其他游客,专为中国人开放,还挂起了中国传统的大红灯笼。此外,帝国大厦还邀请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彭克玉启动了象征中国的红、黄两色彩灯,吸引很多中国游客。韩国也举办春节民俗“打年糕”活动,让中国游客体验打年糕的感受。
我们自己不利用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活动,而让外国人利用,让中国人到国外去感受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活动,这是不合情理的。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春节等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除了满足广大公民节日的文化需求外,同时也通过传统节日的民俗活动吸引外国人前来旅游,赚外国人的钱。这样,既可扩大内需,也可扩大外需。改变“中国人过年,外国人赚钱”的现象。
(本报记者李博/采访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