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社会性别研究已触及世界各个角落。不仅如此,过去的几十年里还产生了大量关于如何在研究和教学中融入社会性别视角的著作。如今,用全球视野思考社会性别,早已不是应该与否的问题,而已经成为必需。
就社会性别而言,全球视野到底能为我们提供什么?笔者是研究印度史的,在这个领域里,尽管“将欧洲地方化”的议题颇受欢迎,但它并没有相应带来对来自欧洲的“社会性别”这一概念的重新思考。事实上,学者们在探讨南亚次大陆与欧洲所谓的“差异”,往往建立在对社会性别这一范畴不带怀疑的简单接受上。印度现代性的社会性别解读,强调妇女对印度现代性产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涉及那些超越性别差异、建构社会性别身份的多元语境。但是没有充分揭示出,妇女的社会性别身份与二元的性别差异观之间并无绝对关联,即妇女这个身份,远不止在与男人的关系中建构起来。
当然,社会性别与其他诸如种族、阶级、种姓、国家等之间的交叉与互相建构,早已成为“第三世界女权主义”长期关注的问题。学者们要想充分把握欧洲的地方性,要想揭示认为欧洲历史由于它的普世性而变得特殊这一观点的荒谬性,就要解构来源于欧洲地方性的、对社会性别的二元认识。因此,我们对社会性别的反思,必须用全球视野来重新思考,而不是将一个地方的社会性别认识简单沿用到其他地区或地域。无论在欧洲还是欧洲以外,全球不同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社会性别的理解。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