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学业自我妨碍关乎学生全面素质提高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01 11:2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的研究最早始于Berglas和Jones的研究。他们将“自我妨碍”定义为“在表现情景中,个体为了回避或降低因不佳表现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采取的任何能够增大将失败原因外化机会的行动和选择”。

  消极情感造成学业自我妨碍

  早期的关于自我妨碍的研究大多属于人格和社会心理学领域。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教育心理学家开始注意到在学校及课堂这种典型的能力评价情境中,学生为回避可能出现的消极情感结果也会有意识地采取降低或放弃努力的行为,这就是学业自我妨碍(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如故意很晚才睡觉,以便把睡眠不足作为可能会发生的失败的借口就是自我妨碍策略。

  个体通过自我妨碍来调节由于表现结果而带来的情感,尽量避免负面的情绪体验。虽然从情感调节的角度讲,自我妨碍是一种适应性策略,但是从成就表现方面讲,自我妨碍是一种非适应性策略,它导致低的成就,并产生更大的自我妨碍需要,形成恶性循环。可见,自我妨碍是个体在成绩情境中的一种消极性策略,对自我妨碍的研究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以往关于学业自我妨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初中、高中及大学生群体或者特殊群体(比如学业不良学生、体育生等)的个体差异研究和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从性别差异来说,不同的研究结果不一样,国外的结果较多地发现男性比女性有更多的自我妨碍,而国内的研究结论也多有不一致。李春方的研究中,测量个体的声称式自我妨碍发现,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策略的运用不存在性别差异。李晓东的研究将行为式自我妨碍分离出来,也未发现男女在该维度上的性别差异。黄爽研究编制了包含行为和声称两种维度的量表,发现中学生学业自我妨碍呈现出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明显比女生更多地采取学业自我妨碍策略。

  关于学业自我妨碍的年级差异,研究发现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业自我妨碍有增加的趋势。李春方研究发现,高中生的学业自我妨碍要多于初中生。进一步的年级内比较发现,高中各年级学业的自我妨碍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初中各年级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存在显著差异,初二、初三学生的学业自我妨碍要显著多于初一学生。其他变量上包括学习成绩、成就动机等,发现学业成绩低的群体和低成就动机的群体的自我妨碍相对较高。有些研究发现这些因素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