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学最典型的特点是:以口耳相传为其主要传播方式,以集体创作为其主要创作特征,以仪式讲诵为其主要生存形态,而在我们看来随意性很大的“杂选”的抄本也比较集中地体现着这种仪式文学的意义。
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文学的自觉是一个免不了的问题。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除了比较通行的“魏晋说”外,还有“先秦说”和“汉代说”、“六朝说”等。文学自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文学体裁自觉的时代并不相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学创造者和接受者对文学的自觉也不相同。对唐五代的敦煌民众来说,文学仅是某种社会文化活动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某种社会文化仪式的组成部分。
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我们认为,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和文人心目中的文学并不完全相同。比如,敦煌遗书中保存且见于传世文献的文学,像《诗经》、《文选》、《玉台新咏》及部分唐代诗人的作品,以及独赖敦煌遗书保存下来的一部分文人作品,如韦庄的《秦妇吟》等,是文人心目中最正宗的文学,但它们是不是敦煌民众心目中的文学,还要做具体分析。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