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首”的作者、作年问题,是论述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如果不是东汉末年下层文人所作,那么建立于其上的一切背景、主题、风格、文学史地位分析及评价,便全部被推翻。
《古诗十九首》,《昭明文选》中最早收录,作者不详。刘勰《文心雕龙》誉为“五言之冠冕”,王世贞《艺苑卮言》推为“千古五言之祖”。《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 “十九首”)在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特别在五言诗体演进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十九首”是近百年研究的“热门话题”,20世纪20—40年代,兴起了“十九首”讨论热,梁启超、罗根泽、俞平伯等学术大家,皆著文参与了讨论,相互驳难。20世纪80年代至今,“十九首”研究又成“热点”。但许多问题特别是作者、作年问题,众说纷纭,至今还没有“定论”,仍有研究和检讨的必要。
关于“十九首”的作者、作年,通行的是“东汉末年”说。梁启超认为“十九首”虽不是一个人所作,“却是一个时代——先后不过数十年间所作,断不会西汉初有几首,东汉末又有几首。因为这十几首诗体格韵味都大略相同,确是一个时代诗风之表现”。他“估定‘十九首’之年代,大概在西纪120年至170年约五十年间。比建安黄初略先一期,而紧相衔接,所以风格和建安体格相近,而其中一部分钟仲伟疑为曹王所制也”。罗根泽推断作年当在班固、张衡之后,建安之前这百年间,作者盖非一人。他又说“十九首”、“苏李”诗如此“完美之五言乐府,盖在章和以后,最远不超过东汉”。逯钦立考证,《明月皎夜光》中“玉衡指孟冬”之“孟冬”是夏正九月,新莽用丑正十五年,“此诗之作必在新莽时代无疑矣”。陆侃如则从“促织”一词,推测《明月皎夜光》必作于东汉末,他又推测“今日”一首创作时间当在汉末,还考证“蟾兔”一词始见于张衡《灵宪》,故“孟冬”一首当亦汉末时作。“东汉末年”说,由梁启超发明,经罗根泽、俞平伯、马茂元、游国恩、袁行霈等,由文学史教科书成为“官方”观点,被广泛接受。这一观点,自有一定道理,但仍不能视为“定论”。姑且不论仍有持反对意见者,即使视为“定论”,也只能证明少数几首作于汉末,仍不能完全证明全部“十九首”皆作于汉末。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