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促进西部省区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区域文化价值观、增进民族团结、保障国家安全等方面发挥着重大作用。当前,如何进一步提高西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能力,促进人文社科科研成果的社会化,是全国各省区政府、高校和社会需要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政策助推西部优势学科发展
西部地区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在特有的生态和多元民族土壤的基础上,孕育了一批传统优势学科。然而,由于经济基础、文化背景等历史和现实因素,西部高校整体长期处于比较滞后的状态,优势学科发展艰难。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兰州大学的一些人文社科研究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如中亚研究、中俄关系史、中国古代史、农民战争史、土地制度史等。但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人才大量流失和老学者纷纷离休,这种优势慢慢丧失。”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处长陈文江介绍。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兰州大学尚且如此,西部其他地方高校学术研究的状况不难想象。不仅投入不足,办学思想保守,人才流失现象突出,在学位授予单位、重点学科、研究生教育和师资力量等方面也与东部差距较大。
为此,中央先后出台了《西部地区人才开发十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教育部在2001年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2004年颁布了《2004—2010年西部地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在重点学科、实验室、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
经过十年改革,原来各方面基础条件较薄弱的西部高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贵州大学、宁夏大学、青海大学、西藏大学和石河子大学步入了“211工程”院校行列;西部教育部直属高校从1所增加到13所;在15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西部高校研究机构有16个,分布在12所高校。在学科点设置、科研实力方面,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学科实现了博士点零的突破,原来很难申请到的国家重大招标课题,通过近十年“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实施,西部高校如今也能申请到。据教育部统计,支援、受援高校合作承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200多项,仅200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就已达295项。
“敦煌学和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是兰州大学现在的人文优势学科,特别是与敦煌研究院合作,敦煌学博士点得以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局面。”陈文江介绍道,“西北少数民族研究所在2009年升级为民族学研究院,直接为校内二级单位。此外,区域经济、循环经济、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文化产业、反恐与国家安全等人文社科研究如今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