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特别策划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01 10:4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三峡工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访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

  三峡工程气势恢宏,万众瞩目。这项历时近一个世纪、经历几代人努力的浩大工程被美国媒体喻为当代的“新长城”。

  作为土生土长的重庆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馆长黎小龙见证了这一历史过程。谈及三峡工程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他向记者作了深刻的描述。

  缘何被称为当代“新长城”

  记者:黎馆长,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的采访。随着2009年年底三峡工程顺利竣工,这项开工之前曾引起颇多争议的工程再次引起大家关注。您认为,国外为何将之称为当代的“新长城”?

  黎小龙:就历史上遗留的人类工程遗迹而论,均为可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和古老文化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多样性为世界所公认。但是,传统文化遗产中能上升到大众,被社会所认同的精神象征的古代文化遗迹中,最具代表性的就只能是长城了。由战国秦朝迄今,长城因其丰富的文化积淀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关于长城,历史上的评论也很多,各种说法都有。特别是两汉以来的封建时期,负面评价多于正面评价。随着时间的推移,长城的正面形象逐渐上升,特别是在近代中国饱受外敌入侵的屈辱历史背景下,长城的文化价值凸显,成为国家民族文化的象征。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的“新的长城”,说明古长城在近代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最为典型的代表。

  三峡工程最早设想者是孙中山,他在推翻清政府,建立中华民国之初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工程的构想。毛泽东、邓小平均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三峡工程从提出到修建完成,伴随着激烈的争论。可以说,中国近百年来的工程建筑,没有哪一项像三峡工程那样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三峡工程上马与否,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投票,各方面专家一个一个专题反复争论,各种会议、媒体、论著的广泛讨论决定的。近二十年来,围绕三峡工程所展开的各种活动、思想已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人们早就说三峡工程是近代中国人的梦想,包括孙中山、毛泽东等伟人的三峡梦。这个梦想除了工程带来的防洪、发电、航运等效益外,还隐含了现代中国民族的振兴。所以,三峡工程在20世纪提出到开工修建,承载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象征意义。美国媒体所说的“新长城”,我想应该是包含了这样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象征。

  “后三峡时代”工作方针需要延续

  记者:“后三峡时代”,重庆市对三峡库区的发展有没有一个具体的思路?

  黎小龙:三峡工程因为涉及的问题较多,在修建前有各种意见,甚至激烈的争论和反对,这些在所难免,很正常,甚至有必要。但是,延续了数十年的争论已成为过去。近年来有人提出,三峡工程建成已成为客观事实,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当前与今后三峡工程的状况和问题,由此提出了“后三峡时代”的观点,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目前据我所知,对三峡库区未来的发展、地质灾害防治,还有产业、生态环境、文化等课题,各类专家组均有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方案,重庆作为库区的环境和经济的支柱,在“后三峡时代”当然有相关的规划和思路。

  为三峡文物找个“家”

  记者:作为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命名,除北京外以“中国”冠名的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建成在建筑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可以说记载了三峡工程的历史点滴。请您谈谈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建成的原因。

  黎小龙: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就是因为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和抢救而建成的。博物馆的前身应追溯到新中国成立初期邓小平主政西南局时创建的西南博物院,1955年改名为重庆市博物馆。三峡博物馆和有着60年历史的重庆市博物馆合二为一。催生三峡博物馆的直接原因是为三峡文物找一个“家”,让三峡博物馆成为三峡文物收藏、研究、保护和展示的固定场所,三峡工程相关的文物资料也存在这里。三峡博物馆是三峡工程中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一部分,它的建成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另外,三峡博物馆还肩负着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三峡文物的抢救和保护从难点到热点,再到现在成为三峡工程的一个亮点,可以说,三峡博物馆是其中的点睛之笔,而我们的工作还任重道远。根据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最新定义,国际博物馆界近年来强调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反映了对博物馆社会效益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人意识到,当代社会应该通过博物馆的展览展示,向观众传播历史文化信息。

  记者:三峡博物馆在抢救和保护三峡文物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黎小龙:可以说,三峡工程给三峡文物保护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带来了巨大机遇。重庆抓住了这个机遇迎难而上,发展了重庆的文物事业。同时,三峡的文物保护也支撑了三峡作为文明工程的一个形象,为三峡地区的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资源。

  三峡博物馆的功能体现就是文物抢救与保护。到今天为止,大规模的三峡文物保护从地下发掘到地面保护工作,已经基本完成。重庆地区出土的一般文物超过15万件,其中珍贵文物(能达到三级文物以上的)超过1 万件。乌杨阙、虎钮■于等珍贵文物现正陈列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中。地面文物方面已完成54处原地保护项目,搬迁复建项目90处均已完成拆迁保护。

  在研究的基础上展览

  记者:未来,三峡博物馆的开放能否带动重庆旅游业的发展?

  黎小龙:2005年6月18日三峡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一批三峡库区重要的出土文物也陆续妥善入藏,并与观众见面。第一年三峡博物馆免费开放,我们发现免费开放后2008年观众达到160万人。下一步我们的任务是进一步整理,然后研究,不断推出专题。目前,“后三峡时代”在重庆三峡库区还要建一个博物馆群,以三峡博物馆为中心,库区要规划8到10个博物馆,包括万州地区的移民博物馆。目前已经开工了3个,还有几个要陆续开工。博物馆群以展示三峡地区的历史文化、地域风貌和移民精神为主。

  记者:“后三峡时代”三峡博物馆面临哪些难题?

  黎小龙:“后三峡时代”,我们责任重大。首先,三峡博物馆要继续增加三峡文物的量。其次,要加强学术力量,对三峡文物进行整理、修复和保护。然后就是研究,通过研究出学术成果。这个学术成果就是弄清楚三峡和周边地区在长江流域的地位,恢复地区的历史原貌。最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责任就是在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推出展品,让市民受到好的文化熏陶。展览不能没有主题,必须要在专门研究的基础上,面对数千年前的历史文物,没有研究就无法进行展示。

  2010年5、6月份,我们和中国先秦史学会联合5家单位发起“长江·三峡古文化学术研讨会”,以三峡文物为基础对长江古文化和三峡古文化作进一步研讨。

  本期特别策划采写工作组:陈静、潘启雯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