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相关链接〉〉
作者:haowj   日期2010-04-01 10:54: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三峡工程将在这片古老、神奇、美丽、宁静的土地上开工建设,中国人百年梦想“高峡出平湖”将得以实现。“高峡出平湖”后,“神女”如何才能安然无恙,1992年重庆、湖北、四川三省市组织全国30余家文物考古等相关研究机构和500余名科研人员,奔赴三峡库区,对东起湖北宜昌,西至重庆江津的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进行实地文物普查。

  通过测绘、钻探、物探、试掘等多学科科技手段,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重点保护,重点发掘,既对基本建设有利,又对文物保护有利”的原则,于1996年5月编制完成《长江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古迹保护规划报告》。后经反复论证形成《三峡工程淹没区及迁建区文物保护项目和保护方案》(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指出,三峡库区(含重庆、湖北)共有1087处文物列入保护规划,其中地下文物723处,地面文物364处。重庆库区752处,其中地下文物506处,地面文物246处,发掘面积127万平方米。湖北库区335处,其中地下文物217处,地面文物118处。白鹤梁题刻、张桓侯庙、石宝寨以其特有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被列为专项保护项目。

  1997年6月19日,重庆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文物局在重庆召开全国文物系统对口支援重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会。此次会议的召开,正式拉开三峡工程淹没区重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的序幕,奠定了全国文物系统会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基本格局。

  经过上千名科研人员十几年的艰苦工作和不懈努力,截至2009年,重庆库区累计完成地下文物506处田野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27万平方米,勘察面积1015.2万平方米,累计完成地面文物搬迁复建70处,留取资料98处,原地加固54处,完成张桓侯庙异地搬迁复建,完成石宝寨、白鹤梁题刻原地保护工程,并正式对外开放。出土文物14.3万余件,其中珍贵文物8000余件,累计完成地面、地下文物项目档案4588卷,包括各类纸质资料2.38万袋8.22万份,电子光盘3000盘,照片740余册5万张,反转片250余册1.4万张。

  另外,还先后组织出版《重庆库区考古报告集》1997、1998、1999、2000、2001卷,《重庆库区文物考古论文集》、《万州大坪墓地》、《瞿塘峡题刻保护工程》、《三峡古栈道》等。完成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建设和展览工作,并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