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中国中部省份的县城,交通并不方便,经济并不发达,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成功打造了一项全球化的文化盛事——“平遥国际摄影展”,从2001年开始到现在,参与人数由最初的20多万人增加到现在的900多万人,参展国家由最初的19个增加到现在的47个,被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评价为“内陆省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成功范例”。
“平遥国际摄影展”以文化创新的姿态,成为山西省对外开放乃至全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世界知名文化品牌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成功案例。
文明古城:强省战略的契机
平遥古称陶,传说帝尧初封于此。东周时韩、赵、魏三卿分晋,境属赵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置平陶县。北魏时,为避太武帝拓跋焘名讳,改称平遥。平遥县为文物宝库,它最为完整地保存了明清以来的城墙、街道、店铺、民居等历史遗迹。古城内现存各类民居建筑3797处,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民居达400余处。1986年12月8日,平遥古城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平遥是中国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汉民族古城,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古代民居的实物标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品位,其独特的构造和寓意,镌刻着中国历史的足迹和华夏文明的印记,完整地保存着中国56个民族人数最多的汉文化特征,为人们展示了明清时期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画卷。平遥古朴的东方神韵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并实现大规模的集聚。
山西是文化资源大省,但不是文化强省,文化产业度很低,文化发展不平衡。为此,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实施文化强省战略,实现自然人文资源大省向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的跨越,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平遥国际摄影展”就是在这种契机下,立足于发挥平遥古城世界文化遗产的作用,促进山西文化与外界的交流合作,整合山西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品牌,带动和推动山西文化的发展繁荣。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