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性一词原意为人或物的禀性、特长和能力。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定义,“人的德性就是既使得一个人好又使得他出色地完成他的活动的品质”,罗莎琳德·赫斯特豪斯认为:“德性是人类为了幸福、为了兴旺发达、生活美好所需要的特性品质。”在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能够满足人类的上述追求,与人类所需要的特性品质相匹配。
作为一种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有两个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原则,如奥斯特罗姆所说:第一是“相互交换规则”,即有支出必须有收入。第二是“自愿交换规则”,即任何权利的相互转移都不能是交换各方出自非自愿,不能出于被迫……。这两条规则是任何市场经济不言而喻的必要条件,没有它们就根本不可能有市场。市场经济假设的前提是,人人都有自利心,每个人都会追求和保护自己的应有利益。一个人若是只想从别人那里获取而不给别人以回报,那么在自由交换的市场经济中别人便有正当理由不同他发生联系。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承认“在经济活动中,即使人们不是唯一的、无一例外的,但也是主要的、在通常情况下都受自己私人利益的支配,而总的来说,通常人们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的私人利益”。19世纪中叶“边际革命”的代表门格尔认为,上述具有确定性规律的特征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性,而这一特性顺应了人类为了幸福、兴旺发达、生活美好而不断追求的品性,并使人的德性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彰显。戈森认为,市场经济由主观效用产生的自利追求是“人类在艺术和科学中、在它的物质的和精神的福利方面取得进步的唯一的和不可阻挡的力量”。市场经济的这一特性以及由此产生的诸如平等、自由和信用等观念,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强大动力,而且能拓展人的平等和自由发展的空间和能力。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