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编读往来
作者:haowj   日期2010-03-05 14:0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来 朱绍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今读贵报2月25日的头版文章《“廉价劳动力时代”终结了吗》,感觉记者花了不少的力气写这篇报道文章,十分有价值。文章没有“空话连篇”的“歪风陋习”,而且文章的内容事关下一个深化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元气和动力的关键问题。其中,提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让农民工成为城市的“真正主人”;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户籍制度改革等问题,尤其令人深思。

  谈到“用工荒”、“农民工荒”等问题,就要涉及企业的改革问题、政府的做法等大事。贵报可否继续努力、深化调查报道?这样可以提醒政府和社会,解决“用工荒”、“农民工荒”问题是一个系列工程,是国民经济前进中的关键问题。

  往 潘启雯(本报记者、资讯版编辑)

  首先对您的鼓励、称赞和建议表示感谢。解决“用工荒”、“农民工荒”等问题,需要国家教育部门和企业同时调整育人、用人思路。同时,还有待于我国城镇管理政策尽快作出调整,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为农民工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另外,还要切实提高农民工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待遇,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让农民工像市民那样在城市“体面地生活”。本报将继续关注“用工荒”、“农民工荒”的相关报道。

  来 田春燕(德州学院)

  为“走出去”文化战略叫好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2010年1月21日报道了“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工程”启动的消息,标志着中国文化不但“请进来”,更要“走出去”。在实现“走出去”战略的过程中,我想不仅仅应该是中国文学,还应包括中国传统的经、史、子、集等优秀典籍,让世界看到一个全面的中华文明。我相信,“走出去”战略不但有益于海外了解中国,更有益于多元文化的相互认同和融合。

  往 王玉(本报记者)

  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当下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本报也非常关注这个话题,并在2月2日刊发了特别策划“让世界了解真实的中国”。读者可以参阅。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